弘一法师(1880—1942年)
悲欣交集。(《弘一大师年表》)
李叔同,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后剃度为僧,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弘一大师年表》中有这样的记载:“八月廿八日下午,自写遗嘱三纸。”“九月初一日,书‘悲欣交集’四字,与侍者妙莲,是为最后之绝笔。”
叶圣陶先生解释“欣”字,一辈子“好好地活”了,到如今“好好地死”了,欢喜满足,了无缺憾。钱仁康教授认为“‘悲’是悲悯众生的苦恼,‘欣’是欣幸自身得到解脱”。
大空法师说“大师之所谓‘悲’者,悲众生之沉溺生死,悲娑婆之八苦交煎,悲世界之大劫未已,悲法门之戒乘俱衰,悲有情之愚慢而难化,悲佛恩之深重而广大,总之为慈愍众生而起之‘称性大悲’也。大师之所谓‘欣’者何,欲求极乐,欣得往生,欣见弥陀而圆成佛道,欣生净土而化度十方”。
著《弘一大师传》的作者台湾省陈剑慧教授说,“弘公把‘悲欣交集’交给他的法侣——妙莲法师,是告诉妙莲,他是决定‘往生’了。‘悲欣交集’是弘公当时临终的情境。是一种念佛见佛,一悲一喜的境界,不见佛的人,便不知道念佛也会起悲心”。
此说甚妙,和盘托出弘一大师当时之心境,而此境是无法用语言文字所能表达的,只有过来人才能知晓,有同等感受之人才能道出。
曹操的遗嘱被称为史上最操心的遗嘱,大意是说:我在夜里觉得有些不舒服,第二天喝了粥就出了汗,又喝了当归汤。我早军队中指挥,至于我的大小愤怒的表现以及过失,你们不应当效仿。天下还没有安定,不能遵从古人。我有头风症,最初的时候戴头盔,我死里以后,就像我在世时一样把持大事,切勿忘记。在殿中的文物百官,十五天后停止哀悼,丧葬以后都要脱掉孝服。率领军队驻守边关的人,都不能离开屯兵的地方。有司应担当起职责。死后,把我葬在邺城城西的小山上,和西门豹的坟墓相靠近。不要陪葬金银、玉器、珠宝等。
还有一个遗令是说:我的夫人们都很勤苦,我走后你们要善待她们,让她们住到铜雀台去吧。你们在台正堂上放六尺床,挂上灵帐,早晚用食物供祭,每月初一、十五要向帐中歌舞奏乐。你们记得要时时登上铜雀台,在上面眺望我的墓地。我的屋里还有一些进贡来的香没用,就分给各位夫人吧,不要用它祭祀浪费了,夫人们要是平日里无事做,就学着做鞋子去卖,以后万一家道中落了,还可以以此维持生计。曹操一生奔波于战场政治争夺与杀戮,也只有当一生结束时能最坦然最轻松地谈论一下细枝末节的事情,弥补这一生的遗憾。
刘邦政治遗嘱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史记•吕太后本纪》
吕后问高祖曰:陛下百岁之后,萧相国既死,令谁代之,上曰:曹参可,其次,曰:王陵可,然少戆,陈平可以助之,陈平智有余,然难独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可令为太尉。吕后复问其次。上曰: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史记•高祖本纪》
刘备政治遗嘱,蜀汉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危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乃召诸葛亮托以大事:“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涕泣云:“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又告诫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三国志•蜀•先主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