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周三,书评君的福利社又诚意满满地来给你们送福利啦。
最近,各个平台上的名家讲座式付费课程可谓方兴未艾。讲得是否足够精彩不能一概而论,但它毕竟又一次说明,知识的普及和名家的“出山”,对于有求知欲的普通读者而言是一种难得的资源。嗯,书评君今天为大家送上的,就是一份来自名家讲授的文学阅读课。只不过,不是视频,而是一本书——来自王蒙、王安忆、钱理群等作家与学者合作的《12堂文学阅读课》。
本周福利
《》
《12堂文学阅读课》
作者:王蒙王安忆等
版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8月
想了解更多,就往下看吧
这12堂阅读课所涉及的中外文学作品,全部都是经典中的经典,而到场授课的老师们,讲授的也无一不是自己最熟悉、最喜爱的作品。先看看目录,就可以有所了解——
◆放谈《红楼梦》诸公案/ 王蒙
◆解读《傅雷家书》/ 叶永烈
◆一部说不尽的伟大作品——《雷雨》/ 陈思和
◆司马迁排行榜——读《史记·货殖列传》/ 周振鹤
◆我读《水浒》/ 顾绍文
◆漫谈鲁迅的《故事新编》/ 钱理群
◆解读《悲惨世界》/ 王安忆
◆《浮士德》中的人生哲学/ 王宏图
◆理解与翻译——谈《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许钧
◆谈谈《包法利夫人》/ 苏童
◆《局外人》:现代性与荒诞/ 袁筱一
◆人物性格的魅力和小说语言的魅力——《简·爱》赏析/ 黄源深
现在,书越来越多,更何况信息和阅读的来源早已经不限于书本。那为什么我们依然要阅读这些经典作品?著名学者陈子善在为本书所撰写的序言中说:
中外经典名著的阅读对我们今天来讲,可能尤其需要。什么是经典?中外文艺理论界有很多讨论、阐释,这是个很复杂的理论问题,我这里就不多展开了。但至少有一点,经典是经过了时间淘洗的,那么多年下来大家都公认《史记》是经典,肯定有它的道理。我始终有一个观点,在当下这个社会,我亲身经历过那么多事情,虽然我不可能全部都经历过,但眼睛看得到的、耳朵听得到的,甚至我亲身参与的,我都经历了。而历史上这些文学、哲学、史学或其他名著,描写的或反映的是远去的那些年代,当时的人对文学是怎么表达的、对历史是怎么看的、在思想上对人生和宇宙是怎么探索的,这些我们都没有经历过,我们难道不应该了解一下吗?不应该通过阅读去“体验”一下吗?
但随着时代演进和阅读习惯的变化,对于大多数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来说,那些大部头的经典作品越来越难读了。所以只说“读”,意义并不大,重要的是怎么读,怎么引导阅读的过程。
《12堂文学阅读课》中的内容,是这十二位文学界和高等教育界的作家、翻译家和学者为不同作品所作的导读,主要根据上海图书馆举办的“名家解读名著”系列讲座整理而成。他们所讲并不深奥,但由此更能感受到他们在名气和身份之外,首先也是一位读者,是对阅读有着很好感受的人。他们的讲解没有刻板和教条,而是来自个体经验的、开放式的。如陈子善老师所说:
??每一位讲解者切入名著的角度都是不一样的。比如第一篇王蒙讲曹雪芹的《红楼梦》,他并不分析贾宝玉、林黛玉这些人物形象,他就是讲《红楼梦》问世后引起的各种争议,一直到当下的各种不同的理解,这个角度就很好。
王安忆讲雨果的《悲惨世界》是直接切入的,她不去介绍雨果是什么人、雨果的经历怎么样,她就是介绍这本书是怎么打动她的。
还有王宏图讲歌德的《浮士德》,对歌德这个作家做了详细的介绍,谈到浮士德形象的发展演变,歌德之前写浮士德的作家是怎么写的。
所以我感到有意思的是,每一个讲解者切入名著的角度都是不一样的,他们的感受也都是独特的,你可以认同,也可以不认同,甚至可以反对他们的看法,但你不可能不受启发。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莎士比亚,道理就在这里。
有读者在读完了书中内容之后表示:“我认为:对于孩子,它(这本书)可以是教科书;对于青年,它可以当做小说;对于中年人,它可以是本翻译;对于老年人,它可以是一种怀念。”可以说,这是一本没有阅读门槛但又经得起细读的文学普及书。
怎么样?你,或者你身边的家人朋友,需要这样一本书来帮助自己重读或开始阅读文学经典吗?往下看吧。
如何
参加
1
想看书的朋友请给我们发来一个你想看《12堂文学阅读课》的理由!你给出的理由越真切,你距离收到赠书也就越近。
2
《12堂文学阅读课》赠书共10本!留言的每位读者都有机会获得福利!
3
活动截止日期:2017年10月21日晚10时(我们将随后单独联系获得福利的读者沟通寄书信息)。
4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填写报名资料。
福利派
阅读需要主张
微信公众号ID : ibookreview
一,反复读
文学经典如果只读一遍,那么就是囫囵吞枣,只了解了一个故事的大概,要是对经典内容进行细究起来,可能自己还是不甚明了。
文学名著只有经过反复推敲,读好几遍甚至读几十遍,才能够把握故事的内容,对人物性格,写作背景以及年代,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二,读人物
读文学经典,在了解了故事梗概之后,其实读的是人物。品的是人物命运,在那个跌宕起伏的年代,人物的坎坷命运才是小说的重点。
小说当中人物是最重要的,通过人物才能够把故事展现出来。在小说当中有生命的不仅仅是那几个主角,有血有肉的各色人物,才使得文学经典成为不朽的名著。
三,读个性
读文学经典名著,最重要的就是了解人物的性格,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在文学经典名著当中更能够凸显出人物的个性。由于人物个性的不同,所以面对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出发点,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
如何阅读文学经典?在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上海市作协副主席、巴金研究会会长陈思和教授看来,阅读文学经典有其独特的方法:一是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写作背景,阅读作家更多作品;二是要仔细品读,尤其是从作家写作“缝隙”中了解写作意图,对作品进行解读。26日,第九届“让青少年读懂中国”系列活动暨“第二届文汇·新读写语文高峰讲坛”在上海市新中高级中学拉开帷幕,陈思和教授带来了《如何阅读文学经典》的讲座,他认为,所谓“文学经典”要经历历史的沉淀和几代人的筛选,而经典的形成过程中,教师乃至教材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选择文学经典要与历史拉开距离
阅读文学作品是“见仁见智”的问题,陈思和说,所谓经典是上千年、几百年历史的筛选。晚清以来不过百年时间,对比整个中国的历史文化长河还很渺小,因此,现当代作品中选择经典似乎还为时过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