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通俗的理解,通关文牒为中国古代的“护照”,是古代通过关戍时拿的通行证。曾被称为符、节、传、过所、公验、度牒、路证等,每到一国需加盖该国印玺方可完成“官方认证”。
而在《西游记》中,通关文牒是唐王行文制作,交给唐僧的出国护照。唐王亲自发给唐僧通关文牒,一方面是为了唐僧等人通行方便,更多的作用却是为了将来验收用的,验证唐僧等人的取经路线,是否真的到过天竺。唐僧是个聪明人,何尝不知道这个文牒的真正作用。一路上虽然从没有遇到哪国主动查验文牒,但每到一国之都,他总是主动找国王去递交通关文牒并请求国王盖章审批。然而这么重要的通关文牒,内容却出现了真假两个版本。
真版本出自于第29回——南赡部洲大唐国奉天承运唐天子牒行:切惟朕以凉德,嗣续丕基,事神治民,临深履薄,朝夕是惴。前者,失救泾河老龙,获谴于我皇皇后帝,三魂七魄,倏忽阴司,已作无常之客。因有阳寿未绝,感冥君放送回生,广陈善会,修建度亡道场。感蒙救苦观世音菩萨,金身出现,指示西方有佛有经,可度幽亡,超脱孤魂。特着法师玄奘,远历千山,询求经偈。倘到西邦诸国,不灭善缘,照牒放行。须至牒者。大唐贞观一十三年,秋吉日,御前文牒。”(上有宝印九颗)
假版本来自第57回——东土大唐王皇帝李,驾前敕命御弟圣僧陈玄奘法师,上西方天竺国娑婆灵山大雷音寺专拜如来佛祖求经。朕因促病侵身,魂游地府,幸有阳数臻长,感冥君放送回生,广陈善会,修建度亡道场。盛蒙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金身出现,指示西方有佛有经,可度幽亡超脱,特着法师玄奘,远历千山,询求经偈。倘过西邦诸国,不灭善缘,照牒施行。大唐贞观一十三年秋吉日御前文牒。自别大国以来,经度诸邦,中途收得大徒弟孙悟空行者,二徒弟猪悟能八戒,三徒弟沙悟净和尚。
这两个版本在除了添上三位徒弟的姓名之外,其他内容差距也很大,唐王没有理由是看不出的。但是在第100回,唐王查验通关文牒的内容时,却没有看出来破绽。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在第98回,唐僧“复向佛祖长跪,将通关文牒奉上。如来一一看了,还递与三藏。”——也就是说,如来佛祖替唐僧纠正了假文牒当中的内容,并且还去掉了天竺国又增加了狮驼国的印玺。所以,唐僧交还给唐王的通关文牒,最终还是还原成了最初的版本。
《西游记》里的通关文牒我们可以理解为当时的出国护照,国内的介绍信。同时也是唐僧西去的纪录和向皇上交差的证书。作为出国护照,却有点不够规范,本来是大唐王朝的通关文牒,唐僧到了西梁女国,女王看了唐僧的通关文牒,发现没有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的名字,竟擅自在通关文牒上填写了通关文牒三人的名字,尽管女王是出于好心,但从通关文牒的要求看,西梁女国是没有权力在上填写的。
作为唐僧西去取经的纪录,也有不全的地方。天竺国虽用印却未列入名单。第九十三回,唐僧一到天竺国,就对驿说:“随身有关文,入朝照验”;而后就在入朝路上,遇假公主抛球招亲,恰中唐僧,选为驸马,唐僧与公主见王时,又提到贫僧是大唐差往西天拜佛求经的,“因有长路关文,特来朝王倒换”;再后正值佳期之日,国王召见孙悟空弟兄三人,道:“汝等将关文拿上来,朕当用宝花押交付汝等”,于是沙僧“取出关文递上。国王看了,即用了印,押了花字”。用印之事作了反复描写,然而,用印国名单上却无天竺国之名,岂非失误?
唐僧到西天取经,并不仅仅是《西游记》中的十几个国家,据唐僧自己写的《大唐西域记》书中记载,共经历128个国家。
通关文蝶上面写到:
南赡部州大唐国奉天承运唐天子牒行,切惟朕以凉德。
嗣续丕基,事治神民,临深履薄,抄袭是惴。前者,失救泾河龙王,获谴于我皇皇后帝。
文牒上接下来的内容是唐王李世民交代了让唐玄宗去西天取经的原因。
通关文牒是一种象征,按照那古时候的说法,唐僧就应该是使者这一类的人,代表的是唐王李世民去取经文的,往大了说是如来指定的取经人(这后台……),所以没有那个国家会不给面子的。
就像在比丘国的那一劫时,比丘国国王想长生不老,国师献计说,吃唐僧的心可得长生。比丘国国王大失惊色问到,这怎可使得?从这里可以看出,比丘国满国的小孩子都已抓来,准备杀害做药引,但一说吃唐僧的心,比丘国王犹豫了,因为,唐僧是代表的李世民的,而通关文牒的签印盖章是一种证明,证明这个国家和唐朝是友好的,如果唐僧被杀死在比丘国,那么李世民是必要讨说法的,最后可能会演化成战争。因为这是面子的问题,红果果的打脸啊……
跑题了……那么通关文牒上面到底写的什么呢?其实也没写什么,写的无非是唐僧的任务――取经(代表李世民的)。就像你要调离原来的部门去其他的部门工作一样,要有本部门主管签字,再由其他部门签字,还要有人事部门的签字,是一样的。这就是为什么每次,唐僧的台词都是:贫僧由东土大唐而来,去往西天拜佛求经……
至于为什么每个国王都乐意给他盖章,是因为:这本身就没什么,盖章并不代表着什么,只代表着你确实来过我这里,而且这样是给你(李世民)面子,是一种友好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