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承载着道德伦理观、人生价值观,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华文化最深厚的根基,是数千年来先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因此下面浅谈下国学对孩子的作用:
1、开发孩子智力潜能,培养儿童记忆能力和语言学习能力。
幼儿时期是孩子智力和记忆能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孩子如果在这一阶段通过学习经典古籍和诗歌,如《弟子规》、《三字经》等,可以有效地帮助他们进行智力和记忆力方面的开发,有实验表明,通过学诵读经典,他们的识字能力也会明显提高,识字量明显要超过一般的小孩。在学习和朗诵古典文学经典的同时,孩子也学习了优美经典的文字、文言、文章。孩子既学到了“语”又学到了“文”,两者融合为一个整体,为孩子今后语文课程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培养了孩子良好的阅读意识、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
2、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宝贵的教人怎样做人做事的道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益”“凡出言,信为先”……孩子在诵读这些朗朗上后的语句时,不仅能够识字认字,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中包含的的美德,培养起良好的人文素养、心理品质、道德品质和人生修养。
3、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当前,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的宠爱,家长的疏忽,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使现在许多孩子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心里不成熟,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任性,我行我素,不顾他人感觉;自私狭隘》....。而在《弟子规》、《论语》、《孟子》、《道德经》等先贤的着述中的大多经典恰恰是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式方法。
国学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灵魂所在,当然有用了,只是这种“用途”并不是直接有效的实用性用处,不像是一种技能、一个本事那样,学会了就能拿来求职、工作、赚钱,国学这种学问被称作是“无用之用”。
但凡是一个民族、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国学”,而不是中国一个国家才有国学。
中国的国学,博大精深,包含非常广泛,这是中国三千年历史的积淀所造成的。比如儒学、佛学、道家学派,都属于国学内容,还有浩渺的历朝历史文化,诗词散文小说都属于国学范畴。
但如果再要细分,国学里最最核心的部分,还是儒学。也就是孔子创立的学派,它影响了中国两千年。历朝历代凡是要考科举、进入朝廷、成为国家人才的,都必须要学习儒学,孔孟思想,这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今天学国学对我们有何用处呢?修身养性,待人接物,为人处世,协调我们与周围人的关系、与这个世界的关系,这些用处都是巨大的。
比如,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儒学理念不仅成为中国人的信条,而且成为联合国的一条座右铭,变成世界信条。比如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给我们注入了学习成长的精神指引。比如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是告诫我们每天要反省自己,不要骄傲,对自己有不断的新认知。比如孔子说“十五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是对我们整个人生观、世界观的构建,让我们能宏观地看到自己这一生的各阶段及使命价值。
这些东西都是精神性的粮食,能很好地滋养我们的灵魂,虽然它们看上去不如一项技能那样用处明显,但是却在潜意识里决定着我们每个人的这辈子的人生格局会有多大、能走多远。
中国现在是大力倡导国学发展,从高考语文分数的提高和试卷内容不难看出,国家开始重视国学,有些小学初中开始学弟子规等国学,这都说明国学在今后会成为教育发展的重点,虽说是几千年前就有的文化,但是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依然有用武之地。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传统都是糟粕,马克思主义哲学教会我们辩证的看待问题,要用扬弃的观点。因为传统中的优秀还是很多的,如果能够在摒弃糟粕发扬优秀的话,这些优秀的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社会风气。我觉得当今的中国特别需要这些东西,因为改革开放40多年,让人们只知金钱不知廉耻了,通过国学能够改善社会风气的话,那将更有利于我们度过改革的深水区。
其次国学的现实意义当然是直接知道我们个体,特别是在学生中推行国学,让这些孩子能够了解学习传统文化,知道里面的道德,规矩等等知识,对于培养新一代青年是很有帮助的。要知道我们国家的国民素质还是不高的,只有通过这些新生代才能带动国民素质的提高。学国学掌握里面的知识和发生了什么故事倒是其次,主要让他们明白道理,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最后我认为国学是老祖宗留下了来优秀文化,理应得到我们中国人的弘扬和学习,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学习,那这种文化就会失传或者被韩国这种国家拿去申遗了。况且中国近代全面废除传统的例子告诉我们,全面废除是行不通的,只有辩证的学习才是万全之道。
那就直接说“有什么用”吧。国学,最能概括的就是儒学。学儒学有什么用?简单了解,可以有一个“美好憧憬”:小康,大同,君子,圣人。就像王阳明说的那个“初级阶段”: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圣贤。——如果是劝学国学,那就是一个字:利。这个利,不是短暂的利,而是可以久存,甚至传给子孙后代的利:德。德者,得也,得到什么?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而“服从”而追随,再爱屋及乌,德及子孙。——也可以用另一个利来劝学:能。知己知人,与人相处,处理事情,而“百战不殆”。——怎么得到这个利、能?好学不倦,学思结合,身体力行,而接近“知行合一”。不学不能知,总不能不行、不实践吧?生活就是在行,在实践,所以,知道了得行,行了也得思考得失而知。达到了“知行合一”的状态,还能“正常”生活、工作了,那就达到“这个能”了。坚持下去,就能得到“这个利”了。
人无正气,学国学终成伪善小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