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怎么一回事呢?先不叫《诗经》,最初只叫《诗》,孔夫子提到这个《诗》的时候称其为“三百篇”,实际上是三百零五首。这些诗,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留下来的诗歌——最早的,可以早到周朝以前商朝的末年;最晚,可以晚到西周周平王东迁至西周亡了,期间跨越了至少六百年。这个六百年间的诗歌,当时就叫“诗”。在这以前,没有“诗”,“诗”这个字专门是为《诗经》造的。
什么时候又叫“经”呢?这就很晚了,经历了春秋、战国、秦。秦亡了,汉代初年,一些读书人,把先秦时期遗留下来的诗歌重新又分几家加以解释,从汉武帝起就把“诗”称之为“经”,“经者,常也”。你们看织布机上面的线,直的就是“经线”,横起梭子穿来穿去的就叫“纬线”。所谓“经”,就是我们所说的以什么为纲、纲领的意思,一个社会需要有纲领性的东西,就叫“经”,所以汉代就把它叫做《诗经》。
“诗”字在最初被造出来、使用的时候,并没有很准确的定义:什么叫“诗”?即使定义了,也不可能准确。随着时代的不同,诗的领域扩张以后,涉及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内涵也愈来愈充实多样,所以事先不可能下一个定义“什么叫诗”。但也需要解释一下,根据“诗”的字形,它的右边——上面现在写成“土”的那部分实际上不是“土”,而是“之”,是动词,由此到彼就叫“之”。根据“之”的意思,“诗者,志之所之也”,即某种志、愿望,把它语言化,让它表达出来,从内到外,就叫“之”——一个人的愿望的表达出来就叫“诗”。这个定义是很空泛的,因为很多东西哪怕不是诗,只要拿语言表现出来,都叫“志之所之”。所以这个“诗”,不可能有一个准确的概念。
《诗经》中的诗是怎样来的呢?
这些诗是周朝初年,就是周武王、成王那个时代,王宫里面专门派官员出去到民间去搜集流行歌曲,拿到王宫里,由专门的人诵读、吟唱。当初基本上是把这些诗当成流行歌曲来欣赏,那个时候没有电影,没有电视,更没有手机。夜晚,国王跟贵族也需要娱乐,就由专业人士来给他们唱。这本来是一种娱乐,但是写到儒家的典籍里面,就不好这样写了,而是说国王想观民风,想了解老百姓的生活状况,所以才来听的。这是儒家美化了的说法。实际上,就像我们一样,欣赏音乐的时候,并不是要去了解发生了什么事。儒家这样说,是把《诗经》理想化、道德化了。那时,还形成了专门的制度,叫“采诗”。采诗的官员,到民间、到诸侯国去了,找那里的乐师,把一些本本拿到:就你们这儿流行一些什么歌曲?然后再组织人唱,再记录。这种制度,客观上有助于下情上达,但也是一种娱乐。
到春秋时,孔夫子对诗歌有特殊的热爱。有时候随便说两句话,也被认为是诗——他走到一条河的上面,看到波涛滚滚向东方流去,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那些离开我们而远去的东西,每一秒钟都在离开我们,永远都不回来了,不断地流,就像这条江水一样。这不是诗是什么?所以孔夫子本身有对诗的热爱。搜集到他手里的三千多首诗,可能不是他亲自去搜集的,因为原来周天子的采诗之官有记录,后来进入春秋时代,王纲解纽了,中央政权的绝对权威失去了,文化之类的就更容易散失了。孔夫子一方面是热爱这些诗,另一方面他有文化担当,他觉得这些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东西,有人情、有社会现状、有喜怒哀乐的,千万不要让它们丧失了,要把它们记下来。所以大概他就从当时有记录的诗歌中找到了三千多首,然后归纳整理。
这些诗当中很多诗都有民歌性质,彼此容易重复,重复的就被孔夫子删了。三千多首,孔夫子的归纳整理,删掉很多后,只剩下三百零五首。这三百零五首,孔夫子把它们拿来当成教科书,因为他办了个大学,要学这些诗。当时学这些诗,除了书法、性情以外,还有人情、事态、社会变迁,所以不是纯粹地为艺术而艺术,是有社会文化的关怀在里面。这就是孔夫子为什么要花那么多心思去整理这部《诗经》。这部《诗经》整理出来,哪怕只是这一件事情,都足以让孔夫子不朽,因为《诗经》有人类的意义。
你认为孔子收集整理了《诗经》吗,其实诗经并不是孔子收集整理的。他是在孔子之前就有成书的,孔子只是将原有成书中他认为重复的,不符合当时社会统治现状的部分进行删减那么孔子究竟有没有收集诗呢,,他具然把千辛万苦收集的诗又删减了呢,
在孔子那个年代,民间到处都传唱着一种叫诗的歌谣。据说这些歌谣都是黄帝流传下来的,孔子于是派弟子从民间收集这些歌谣,其目的是为了区分民间歌谣和宫廷里的歌赋有什么区别。可是孔子收集整理的民间歌谣中,其标题和顺序都和宫廷范本基本一致的,然而孔子认为宫廷范本价值更高,所以,现存的诗经仍然是宫廷原有的那一份,而且还将其进行了删减。
要知道孔子为什么要收集诗,主要是考证黄帝的一些史料。据说大启黄帝有十七个儿子,启帝死后把他一生的诗每个儿子分得一分,其中二儿子名下共分得三百六十六分。由于二儿子已经早逝。所以这一分便作为公本留在宫廷里,其余的十六个儿子平分作为私本流落民间。
那么,大启黄帝究竟有多少诗作呢,他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诗呢。据说大启黄帝的诗非常多,因为他有每日一诗的习惯,即便是战乱,固守彭洲时仍然坚持写诗,在他仙逝的时候仍然留存有8576篇诗,由于二儿子是早逝的为了纪念他,便按每天一篇为基础给他分得366篇,但二儿子已经死了,死人是不能和活人一样得到全额继承的,故而他们在分配时,便吧其中六首诗的内容去掉,只保留了标题,因此,如今的诗经中仍然把这些只有标题的诗保存了下来。孔子在删减诗的时候估计是意料到标题诗的重要性,故而仍然保存至今。
那么诗经究竟是描写的什么呢,他为什么会当作遗产留给子孙呢,大启黄帝具然是黄帝是不是仅仅只给后人留下了这些诗呢 。那么那些流落民间的诗如今究竟还存不存在呢,其实大启黄帝把诗作为遗产留给后人。就在当时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他就是一个人,一个家族身份的象征,在那个几乎少有人识字的年代。你能够拿出写有文字的书,可以想象,你的身份有多么的高贵。常言道某某人出生于名门贵胄,意思就是说他是书香门第,富贵家庭,这个胄指的就是大启黄帝。
值得。
孔子作为一个圣人,自然是有理想有抱负,有知识有才华,最重要的是有情怀。他代表的儒家学派,在当时的时代里,需要崛起,需要被诸侯重视。
而他所提倡的儒家思想就是包括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希望能恢复礼乐制度来做到对人民众生的约束和挽救。而诗经里面的诗,都是古时候人们的诗歌。
我觉得孔子当初整理编订诗经也是有自己的小心思的,一来可以为宣扬他的儒家思想有一个很好的作用,二来也可以让大家传唱这些诗歌,提高诗歌的知名度和被统治者重视。
况且,诗经被编出来之后,一直传颂至今,诗经估计在古代也相当于一本百科全书了吧,可能就是战国时期的诸葛亮,天文地理,四象八卦,鸡毛蒜皮。
像高中学的蒹葭就是表达男子对女子美貌的爱慕之情,以至于夜里睡不着觉,采薇写了一个战士从出征到还家,的家乡变故,氓则写了一个被丈夫抛弃的凄惨女人的故事,简直就是众生百态啊!
所以说,孔子编订诗经,即可以满足他的诉求,就是有助于恢复礼乐制度,也可以给百姓提供一些娱乐项目,诗经这个东西,真的编的很值得,造福了我们后人。
据说孔子把三千多首诗经过他删剪,编辑,合成符合儒家礼仪的三百零五首,取名《诗经》。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次整合,但也是一场浩劫。后来清朝乾隆皇帝也干了一场也是好事也是一场傻事
不读诗经,那里会有优美的诗篇。要想文章秀丽隽美,笔法多姿多彩,一定要看诗经。
因为战国之前很多文学都没形成派系,杂乱无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