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部作品都融合于创作与欣赏的两个审美主体。艺术的魅力本质也是这两个审美主体的互相审美交流和构建、审美体验的的心理活动呈现。本文主要从心理学的角度试图论述创作与欣赏二者的关系,分别由创作与欣赏的天然一致性,欣赏为创作的二过程,创作与欣赏的媒介和创作与欣赏的心理效应四个方面组成和论述。
一、创作与欣赏的天然一致性
创作与欣赏都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创作是人类所独具的一种生命方式,是人类内在属性最丰富、最美妙的显现,是对人类自身存在的理解和把握。①作家创作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禀赋的个性生理——心理结构特点基础上,通过后人的文学艺术的审美实践和社会生活实践而培养、发展起来的。欣赏是人对于文艺作品和艺术活动的感受、理解、评价和审美的情感体验过程。两者在心理的特征上表现为天然的一致的就是复杂的心理体验过程。②创作与欣赏有其内在的一致性。也就是说,艺术创造过程也并不终止于艺术品完成的时候,只有欣赏者的介入能使由艺术家开始的创作过程最后完成。这时,创作主体与欣赏主体通过了作品文本媒介的沟通。在艺术的实践中,创作主体在创作前和创作中就已经意识到欣赏主体的存在了。塞尔维亚作家伊凡拉利奇曾相当生动地展示出这一境况:“当作家坐在一张白纸面前写作的时候,他(读者)的影子俯身站在作家的背后,甚至当作家不愿意意识到影子存在的时候,影子也还是站在他的背后。这个读者在那张白纸上打上他那看不见的磨灭不掉的标记,写上证明他的好奇心的证词,写上证明有一天他想拿起写完的作品先睹为快的难于表达的愿望的证词。”③创作就是一个审美主体向另外一个审美主体(欣赏)主体吁求自由和对自由的渴望,正是通过作品世界,艺术创作主体和欣赏主体之间建构起一种新型的“盟誓”关系,他们在艺术这另一世界中互相吁求自由。因为写作的人不惜劳驾动笔去写,这个事实就说明了他承认了他的读者自由,又因为读书的人仅凭他翻开书这个事实,就说明他承认了作家的自由。④因此,艺术创作,不管你从哪个方面探讨它,都是一种对人的自由寄予信任的行为。
我们从心理活动的终止作为作品的完成,又是欣赏主体鉴赏活动的起点,正是作品沟通了两个主体世界,因而从本质上说,创作活动就是一种寻求对话(心灵对话)的活动这本质上就是一种对话,是作者与读者两个主体间进行的潜意识心理对话。代写本科论文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在《四月的信》中说得更精辟:“我每写一篇小说,就要注进我的一滴什么——不是眼泪,不是精血,而是内心更本质的东西,是我所有的精华。”于此可以看出,艺术家主体的心理的情感、直觉、想象、意志等审美心理结构在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审美主体的人格、气质、灵魂等主体要素在创作中的介入标示出主体性的深度。艺术欣赏活动是审美主体以自己的感性血肉之躯的各种心理感官去看、去听、去触摸,去品味、去体验,因而个体性表明欣赏者作为主体对审美对象一种全面的精神把握和特殊的占有,主体的各种特殊心理活动,独特的心理感受、情感意志、想象理解都将在客体上打下鲜明个性的印象。
二、欣赏可以转为创作的二度构建过程
欣赏是一种感知、想象、理解、感悟等的心理过程。心理学的主要体现是知、情、意的表达。欣赏作为心理活动而言,是人类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形式,这是熔铸了欣赏者全生命、全人格的“整体震颤”,是调动整个丰盈的生命力总体投入的“高峰体验”。欣赏应作为创作的二度过程,应该理解为,当欣赏者以全生命、全人格的体验作品的同时也赋予作品的第二次构建。作家创作的来源有来自于,感受力的大小,这种大小取决于对象刺激的强度和新异程度和作家心灵的丰富和活跃程度。
如果作家透过作品文本媒介内心的情感有高度的灵敏性,作家这种感受力的获得就是作家把这个生命投入社会生活实践中,使主体和客体发生较为沉重的碰撞,使自己的心理能力得到紧张的调节和发挥,是主体的思想、感情、感觉对于宇宙人生的本质方面建立一种血肉联系。
作家的真实体验是最重要的,但是作家的欣赏力也在文学作品的创作中的成为二度构建的过程发挥重要作用。作家的创作中在上文提及他有时候是与欣赏主体是重合的,那么他在创作的过程中则自己的作品文本肯定不时的在心灵反复重现和不断组合播放,从而使作家在创作中有了二度构建的心理。
三、创作与欣赏的媒介
创作于欣赏的交流与互动,两个审美主体的共构源自媒介的介入。两者的媒介应为作品文本。欣赏主体与作品文本之间的信息、情感、意念的交换与融合,因此有必要先来考虑一下文本的存在方式。作品文本是一种具有物理基础的精神性存在,是作家创作的物化阶段文化成品。作品文本由作家创造,作家带有自己的心理活动的思想、观点、感情的好恶,通过作品文本媒介与欣赏者的交流、理解和共鸣。作品文本媒介在创作与欣赏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任何的心理活动过程没有物化过程,它难于表达出作家的效能,当然通过口头交流语言是可以达到,但是远远比不上文字形成的物化阶段的效果好。因此,创作与欣赏的关系的协调和天然一致性多源自作品文本的媒介。
四、创作与欣赏的二者辨证
马克思认为创造与欣赏的关系犹如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文学审美功能社会作用必须通过文学欣赏来实现而文学欣赏的普及与时尚又决定着文学创作的潮流和兴衰,文学作品倘若得不到读者的认可和赞赏如同废纸一样毫无意义。⑤从心理学的情感角度分析,情感在心理学上说是把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做出的心理反映。
在上一点说明了作品文本的媒介,根据马克思的物质决定意识的理论标示,创作主体在很大的程度是决定欣赏主体的。当作家把某个阶段的心理活动的心里历程物化为作品文本呈现于社会的时候,欣赏主体是随着创作主体而进行记忆、表象、想象和思维等心理活动的。如在80年代出现的“朦胧”诗歌,欣赏者甚至连他的语言关也过不了,它的诗句非欣赏者的想象力所能把握,审美直觉也就无能为力,但是在朦胧诗歌大量出笼的时候,物化为大量的作品文本的时候,欣赏者在提高了审美感受,构建了双向交流的交流点时,他推出了新的诗歌的美学原则,在这个意义上,创作主体决定了欣赏主体。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欣赏主体也可以决定创作主体,人的欣赏的审美观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环境下是有一个审美的标准的,当欣赏的水平是在一个刻度上,作家创作的文本应该是决定于这个刻度。
结语
综上所述,从文艺心理学看,艺术创作与欣赏是一个双向的交流的心理过程,艺术创作是一种生命体验的阐释者,而欣赏主体是面对创作主体做出最大震颤的各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心理活动。同时,创作与欣赏的天然的一致性、辨正性和作品文本媒介等都是笔者针对心理学角度的有限分析。
艺术作品是人类按照美的规律创造世界,同时,也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自身的实践结果,它是人类能动的、创造性与实践力生产出来的精神产品,它具有审美价值,它用自己特有的语言与人们交流——色彩、旋律、块面等,表达不尽的言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