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家文化,特别是家风文化,对中华民族有着深刻的影响。很多人都希望自己的家族能够长盛不衰,希望自己的家族也能够代有人才出来。但是,很多家庭都事已愿为,富不过三代也成为很多家族突不破的一个怪圈,但是在中国历史中就有这么一家,真正的实现了代有人才,长盛不衰的奇迹,他们的是哪一个家族呢?原因诸多,如政治变迁,子弟败家等,但最主要在于传统的分家习俗。在对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延续问题的研究中,人们忽略了一个基础性的因素:在古代社会相同的历史阶段上,西欧和日本实行家产的长子继承制,而在中国则通行诸子均产为主干继承方式。俗话说:“树大分杈,儿大分家。”每一个家庭发展到一定时期就会产生分家。家庭本身就由婚姻--生育--聚产--分家(继承)等多环节构成的动态链接。
其实,“富不过三代。”这并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规则。看看美国肯尼迪、福特、洛克菲勒、福布斯等家族,哪里有三代而衰的?再看日本,一个买卖往往从江户时代就开始,至今家门兴旺。“富不过三代”其实很有中国特色。全球100家家族企业荣登《胡润全球最古老的家族企业榜》,第一名是著名的日本大阪寺庙建筑企业金刚组,传到第40代,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榜单中没有一家中国的家族企业。
所谓“富不过三代”,并不仅仅因为中国的商人没有积累三代财富的智慧,更是因为财富的积累必托庇于拥有者与政权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则必然是脆弱和不对等的。在财富传承这一命题上,产业的拓展和资本积聚能力,远不如保持政商关系的能力重要。所以,在中国,要化解仇富情绪,仅仅简单地呼唤基层民众理性看待有钱人,或者要求有钱人多做一些慈善,是远远不够的。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同样,一个国家的运作,也需要完善的制度,人民循规蹈矩,官员发挥最大才能,形成良性循环,国家的发展才会越来越昌盛。相反,如果一个国家的制度成为百姓的桎梏,导致民怨沸腾,部族叛乱、众叛亲离,只会加速国家的灭亡。秦汉晋隋唐就是例子。
气数已尽、寿终正寝。任何事物,物极必反,朝代也如此,由盛及衰也有一个自然过程。就像一个人,由婴儿开始,逐步走向壮年,同时也逐步走向衰亡。最后的时刻只是一个导火索,或者说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明朝就是如此。
不过总得来说,虽然内外因各不相同,但唯有一点不可否定,那就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规律,有更替才能前进。
“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这是中国的一句老话,本来,一个人如果拥有好的资源,那么他将来成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可是在中国,却往往富不过三代,我感觉这主要还是和我国普遍的教育观念有很大的关系。
第一代的时候,这个人很有才,通过各种手段创造了财富,可是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当过多的精力放在事业上的时候,那么给家庭的时间就会比较少,给孩子的时间很少。
很多人这个时候会把孩子送去贵族学校,觉得这样即解决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同时也解决了自己没时间关心孩子、教育孩子的问题。
可是最后会发现,这样做并不能达到自己的预期,所以想自己亲自管教孩子,却突然发现,自己的孩子已经如脱缰野马,越跑越远,自己已经管不住了。
所以在第二代的时候,这个孩子没受过多少经济上的苦,却缺失了一样最重要的东西,爱。所以面对自己的子女时,就是无条件,不限量的满足,这样等到第三代的时候,自然整个家庭就落魄了。
其实说白了,只是很多人忘本了,时间一长,就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却不明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道理。所以在一个人最得意的时候,他不会想到自己的长辈打江山是多么难,从而慢慢走了下坡路,最后就落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