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面具到了8世纪赤松德赞时期,藏族民间歌舞、宗教艺术及百艺杂技表演,在历史上发展到一个高峰时期,特别是各种拟兽歌舞包括戴人物面具模仿生活进行表演的艺术比较发达。桑结嘉措医著《亚色》中记载,桑耶寺落成典礼时,臣民进行阿卓(古鼓舞)、鲁(歌唱)、鲜(类似哑剧的舞蹈)等娱乐活动。其中阿卓鼓舞就有领舞师戴着白山羊皮面具进行表演的。在桑耶寺康松桑岗林神殿的一幅反映该寺落成庆典的壁画中,就有多处这种阿卓鼓舞队和白面具戏开场仪式表演的场面,鼓舞队领舞师和白面具戏七个阿若娃,戴的都是粗扩、质朴、原色的山羊皮面具。
同时期,也开始了药泥神像的塑造。《巴协》载:“轨范师问:“寺内诸佛菩萨形制取印式蕃式?’法王答道:‘当务取大蕃式。’轨范师道:‘若尔,请先召集大蕃民众,然后依样作蕃式可也。’于是召集蕃民大众。依美貌者巴库·顿彩造慈悲观音菩萨像,依玛·萨贡造护法不息马头金刚像,以美女党若·萨·拉布门造右侧温良度母像,以党若·萨·奴琼造左侧持光天母像。”这说明西藏在一开始进行传自印度的佛像塑造时,就结合了西藏本土传统的美术方法,并完全按当时吐蕃各种人物形象来创制。
要真正论起藏族面具的起源,就要从古代藏民族“绘面”的习俗说起。“红脸是藏族的最本质特征”,这在很多文献中都有记载。在历史上也有“以赭涂面为好”的记载。传说古代战士在作战时,会用动物的血等来染红自己的脸,既能吓退敌人,也能鼓舞士气。而这种涂面的方式,就是面具艺术没有形成之初的一种形式。
后来,在新石器时代,高原藏族出现了绘面现象,以此来美化装饰自己。从卡若文化遗址、马家窑、半山、马丫等文化类型中都能够明显地看到这种现象。据《隋书》记载,位于吐蕃东部的东女国(在今昌都一带)“其俗贵妇人,轻丈夫,而性不妒忌。男女皆以彩色涂面,一日之中,或数度变改之”。这个记录说明了在当时的社会中,绘面已经成为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一种习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