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目前主流的先学和声再学复调的顺序,基本上是合适的。
因如下:从音乐史的角度来看,虽然和弦是从复调音乐中发展而来的,但这个发展成型的过程基本上是在巴洛克时期以前的文艺复兴时期。那个时期的复调音乐虽然最终发展出了和弦,但并没有发展出后来通用的和弦链接的规则和调性和声的理论,这个理论的形成是在巴洛克时期。
对位法一般可以分为两块内容,一块就是文艺复兴时期的modal counterpoint,一块是巴洛克开始的tonal counterpoint。这个modal counterpoint的主要内容可以用那个5 species,这个5 species,的确应该是可以放在和声学之前来学习的,这也就是对位法基础内容。
但是,进入到17世纪以后的巴洛克时期,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建立以后,不管是写主调音乐还是复调音乐,遵循的和声规则都是一样的了,也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传统和声学。和声学相当于是教你这些和声规则和体系,是不涉及具体音乐的织体性写作的。而对位法的教学,其实做的是将和声学中的和声规则横向化、节奏化和对位化,本质上是对和声学抽象理论的一种实际音乐的写作实践,所以,显然是需要懂得和声学,才能知道在写复调的时候,纵向上的和声是怎么安排。说白了就是,写复调,也是要有隐含的和弦链接的。和声相当于是复调的一个先行课。
最后,吐血推荐雷兹的《完全音乐理论》!这本书,的确是先教对位法的基础内容,再教和弦链接规则的。
对位法是在音乐创作中使两条或者更多条相互独立的旋律同时发声并且彼此融洽的技术。对位法是音乐史上最古老的创作技巧之一,是复调音乐的主要写作技术,其名称来源于拉丁文punctus contra punctum,音符对音符,但是,对位法并不是指单独的音符之间的和弦,而是指旋律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位法在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中以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所作的《赋格的艺术》以及《音乐的奉献》最为闻名。
“对位”一词源于拉丁文“punctus contra punctum”(音符对音符之意),即根据一定的规则以音对音,将不同的曲调同时结合,从而使音乐在横向上保持各声部本身的独立与相互间的对比和联系,在纵向上又能构成和谐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