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宫是我国战国时代的文化中心 ,为我国思想学术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 ,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性格、心理、作风等等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稷下学士也因此成为我国思想文化的先驱 ,其对中国思想文化做出的贡献确实值得大书特书。但是 ,历史地看问题 ,他们对他们赖以生活和宣传、交流、发展其思想主张的齐国的发展和兴旺 ,所起的作用不仅不足称道 ,甚至对齐国的灭亡也负有一定的责任 ,起码是道义上的责任。主要是因为他们“无官守 ,无言责” ,可以放言高论而不顾实际 ;他们的思想主张大多与当时的社会发展趋势不合 ,甚至背道而驰 ;他们各持己见 ,使得百姓思想混乱 ,统治者无所依从 ,或无法依从。既如此 ,他们的历史作用也就大打折扣了稷下学宫不是齐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你只看到了表象,内在问题是齐国贵族内部的不断内讧。
战国四大公子,首推齐国孟尝君田文。
田文和他父亲靖郭君都是齐国掌权派贵族,这些人和国军之间既是君臣关系,又有相互争权的关系。
什么样的国度,国家再如何强大都经不起内讧。
齐威王时期的稷下学宫远比以后更繁荣,为什么就没有造成齐国的衰落呢?
学宫内无论如何吵,跟政治家的决策不是一回事儿。
威王时代,包括田忌这样的大将,只要威胁政权,都要打击掉。就算再多的人提意见又怎么样?国家高度集权,内部安定团结。权势过大的,国君就打击。
而后来,国君和国相之间权利不明,到底谁说了算,要看谁的拳头更硬...
比如田文和齐闵王之间,齐闵王几次找借口把田文“送走”甚至让田文去秦国都不含糊...
然后齐国又是军事强国,古人说“国虽大好战必亡”经常的战争使得齐国周围没有一个真正的盟友。与三晋、楚、燕,甚至是秦国都经常战争...
一个人再有本事,总是精力有限,不停的打仗...国内虚耗太过。乐毅下齐七十城的时候,实际上是五国联军共同攻击齐国,即便强大,“双拳难敌四手”何况是“十手”
齐国稷下学宫的设立可以说是齐国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稷下学宫在齐国灭亡之后随着齐国的灭亡也消失了。有人对稷下学宫灭亡的根本原因产生了疑问:虽然从表面上看是秦灭了齐才导致的稷下学宫灭亡,但是并不能说这就是齐国稷下学宫灭亡的根本原因。
齐国稷下学宫的灭亡,不仅仅只有秦灭齐这个外在的原因。齐威王继位后,对齐国进行了变法,要改变齐国的现状,于是便设立了稷下学宫,为的是巩固自己的田氏政权并广开言路。
之后的齐宣王采取了比齐威王更加开明的政策,“趋士”、“贵士”、“好士”,除了官学黄老道家外,儒、名、法、墨、阴阳等各家学派林立,学者们聚集一堂,围绕着礼法等话题,展开辩论,各家之间相互吸收,共同发展,使得稷下学宫的规模和成就达到了顶峰。但是,也因为他开明的政策,有了个别滥竽充数之人,使得稷下学宫学者的质量下降。
稷下学宫是自齐威王以来齐国君主咨询问政场所。但是在齐闵王不听谏言,使得邹衍离开了齐国,齐国也几乎被燕国攻灭。
齐襄王重建齐国,努力发展稷下学宫,但是稷下学宫仍恢复不到当年的鼎盛面貌。之后,齐王建即位,稷下学宫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在齐国被灭之后,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齐国稷下学宫灭亡的原因不能说只有秦灭齐这一方面,同时也有齐国内部的问题。如果要说齐国稷下学宫灭亡的根本原因的话,那么便是齐国本身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