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听到太监宣读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仅就这一点,就是错误的; 我们时常看到圣旨有着一成不变的材质和颜色,这一点也是错误的。 “奉天”指的是尊奉天命,“承运”指的是继承”五德“(“金木水火土”)的运行。所 以“奉天承运”意为君权神授,君权是上天赐予的。圣旨开头为八个字,“奉天承运皇帝“六 字是连续的,其余的两个字根据圣旨的内容和诏告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三种:“诏曰”,“制 曰”和“敕曰”。 圣旨的材质:圣旨是中国古代帝王权力的展示和象征,其轴柄质地按官员品级不同:一品为玉 轴,二品为黑犀牛角轴,三品为贴金轴,四品和五品为黑牛角轴。圣旨的材料十分考究,均为上好蚕丝制成的绫锦织品,图案多为祥云瑞鹤,富丽堂皇。作为历代帝王下达的文书命令及封 赠有功官员或赐给爵位名号颁发的诰命或敕命,圣旨颜色越丰富,说明接受封赠的官员官衔越高。
秦始皇焚书坑儒焚的是丹书,坑的是炼丹的术士,真正被他毁掉的典籍没多少,反而项羽一把火烧了不少。
另外封神演义大家都很熟悉,里面那个纣王是反面代表,但是他其实是个好人....没错,他曾经要废除奴隶制度,然后就被定义为获罪于天,简直凉的猝不及防,另外酒池肉林这个的话,完全是后来瞎哔哔出来的。
还有隋炀帝,大运河现在还在使用中,这个我就不用多说了吧。
关于大臣上朝。先秦、两汉 基本都是跪坐在毯子上(当时没椅子!)。隋文帝开始恢复汉 人江山后,改为有坐有站,一般皇族、宰相、柱国、大将军都是坐着的(椅子)。一直延续到 北宋赵匡胤时期废止,规定上朝所有大臣都站着,只是刚见到皇帝时要参拜。清时是先跪后起。
圣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句经典的戏剧对白相信大家耳熟能详,可是这个词是在朱元璋才开始使用的,而且一般来说,除了册封皇后、册立太子、敕封诸侯王之类特殊大事,是不会用这种格式的圣旨的。绝大多数圣旨,开头就俩字“圣谕”或者“上谕”。
关于谥号的问题。最明显的错误就是《康熙王朝》中的孝庄皇太后,“孝庄”一词是其死 后的谥号,而在剧中称自己“孝庄”真是搞笑之举。类似的还有《神探狄仁杰》中的武则 天,“则天”一词也是缘于其谥号“则天大圣皇后”,不过电视剧中出现这样的称呼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这一称呼深入人心,如果电视剧里说“武曌”,估计只听其名没几人知道到底是谁。
纪晓岚根本就不是电视剧里演的那样,他在清朝很有名气一是因为阅微草堂笔记,二是因为他生活中一天都不能离开女人?
历史都是胜利者写的,我们无法知道真正的历史。
明朝灭亡晋商卖国要担十分之三的责任。
东西厂是有利于明朝统治的,崇祯裁撤厂卫之后,明朝没几年便亡了。
东林党之祸,胜过厂卫之祸。
袁崇焕不是民族英雄,其擅杀毛文龙是明朝败于清朝的开始。
明朝崇祯皇帝在清军攻入紫禁城时,敲响了景阳钟,可惜无一人进宫勤王,崇祯在手刃妻女之后,自缢于煤山,唯一陪伴他的只有一个太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