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功是由京剧鼻祖魏长生进京演出,而后逐渐被众人知悉的,最早出现的时间已经不可考察,但作为京剧中花旦的基本功之一,跷功从来都是能让演员在舞台上大放异彩的绝活之一。
跷功当然不是每个京剧演员必练的功夫,但是旦角要想出头,必练跷功。梅兰芳先生就从小苦练跷功,跷功除了在特定曲目中进行表演,其最重要的作用是锻炼演员的腰腿力量,梅兰芳先生自述:幼年练跷功,颇以为苦,但使他腰腿力量倍增,他在六十多岁仍然演出《醉酒》、《穆柯寨》便是倚赖幼年练跷功积累的本钱。
不论是京剧演员还是现如今的影视剧演员,要想人前光彩,人后必须忍受常人所不能忍的磨练。
蒲剧的旦角王存才在《挂画》的表演中,太师椅一寸多宽的扶手,他能踩着高跷一跃而上,稳稳站在扶手上,甚至能单脚独立,纹丝不动。殊不知王存才幼年学习踩跷,平时腿上绑着沙袋铁瓦,踩着跷跟着戏班赶路。
这样看来,“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的道理古今都适用。
国剧里有若干特技,例如打出手、勾脸谱、吃火、喷火、耍牙、踩跷,都是其他国家歌舞剧里没有的,只有踩跷跟芭蕾舞同样用脚尖回旋踢荡,比较近似而已。 国剧里旦角踩跷,梨园行术语叫踩寸子,是最难练的一种特技,没有三冬两夏苦练的幼功,想把寸子踩得轻盈俏丽婀娜多姿,那是不可能的。当年老伶工侯俊山(艺名十三旦)曾经说过:“踩寸子是旦角前辈魏长生发明的,流风所及,后来旦角变成扮相、做表、跷功并重无旦不跷的情形。科班出身的武旦、花旦,都要经过上跷的严格训练,不论严寒盛暑,由朝至暮,都要绑上跷苦练,要练到走平地不耸肩不摆手,步履自然,进一步站三脚。站三脚是二尺高三条腿的长条凳,绑好跷挺胸平视,不倚不靠,一站就是一二十分钟。到了冬季要在坚而且滑的冰上跑圆场,耗跷功夫做得越瓷实,将来上台跷功越好看。跷功稳健之后,进而练习武功步法,还要顾及身段边式(漂亮的意思),那比练武功打把子就更为艰苦细腻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