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中文系真的是一个超级幸福的专业,只要不停地读书就可以顺利毕业了。本科期间的选书原则:一是读老师推荐的书,二是读自己喜欢的书,三是读有缘分的书。三者可重合。
【课内的书】
大一主要阅读板块是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原著经典:现代部分:鲁郭茅巴老曹(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再加上沈从文、张爱玲、萧红、钱钟书。
前六个是建国初期的官方排序,现在当然有各种各样的标准。当代部分:余华、莫言、阎连科、王安忆、汪曾祺、韩少功、方方、阿城、严歌苓、苏童、刘震云等,这一部分内容比较多,作家也比较杂,不一一陈述。
真实阅读情况:
因为中国现当代的小说情节性比较强,还算好读,所以以上列举作家的代表作基本都读过了,部分作家的作品读完了全集。大二的主要阅读板块是在古代文学(从先秦、唐宋、明清)和文学理论:古代文学部分:诗经(以风为主)、楚辞(屈原、宋玉作品)、诸子百家选读(孔孟、庄周)、汉乐府(古诗十九首)、竹林七贤(最喜欢的部分)、唐诗(特别多)、唐传奇(柳毅传)、宋词(特别多)、明清小说等。这些部分主要以综述和作品选读为主,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很多背诵的内容。因为去台湾交换了半年,明清部分课程我没有参与,了解不多。
文学理论部分:
《诗学》(亚里士多德)、《文心雕龙》(刘勰)、《人间词话》(王国维)、《中国文学理论》(刘若愚)、《文学理论》(韦勒克)、《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伊格尔顿)、《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热奈特)、《新批评》(兰色姆)、《新批评文集》(赵毅衡选编)等。
真实阅读情况:
我觉得古代文学部分(不包括明清小说)算阅读量是比较困难的,我觉得应该算背诵量,我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并不算特别浓厚,基本山只按照老师的要求背诵,大约就是朱东润先生作品选的四分之一。文学理论部分是我比较喜欢的,但是理论书的阅读大多数时候还是枯燥的,尤其是翻译过来的作品,因此大部分内容我都是选读,以上所列举的书目大约都有读过,但有的读完大部分,有的只读过一半,有的只读过一两个章节。大三大四的主要阅读板块是在西方文学经典原著,以及个人选修课程相关为主,兴趣原因,我主要选修了文艺学相关的课程:文艺心理学、文化研究导论、美学等。很遗憾,由于台湾交换,我也没有修读本科学校的外国文学必修课程,具体的书目要求了解不多,但是个人喜好倾向西方小说,因此这方面阅读也不算少,我会放在下一部分具体陈述。
文艺心理学部分:
主要结合童庆炳先生《文艺心理学教程》教材,弗洛伊德(主要部分)、荣格、阿德勒、拉康等。文化研究部分:主要结合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教材,鲍曼、阿诺德、阿多诺(主要部分)、本雅明、霍尔、哈贝马斯等。美学部分:《美学原理》(叶朗)、《美的历程》(李泽厚)、《美学散步》(宗白华)、《西方美学史》《谈美》(朱光潜)、《中国艺术精神》(徐复观)、《文艺对话录》(柏拉图)、《判断力批判》(康德)、《美学》(黑格尔)等。真实阅读情况:很惭愧,大三的时候,我一直处在一种迷茫状态,一直惶恐,不得不开始思考未来的问题和现实的问题,为此奔波,因此阅读量没有大一大二那么大。
弗洛伊德的作品读完了《梦的解析》、《图腾与禁忌》、《弗洛伊德自传》,其他人的作品基本上都读的节选包括: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阿多诺《论流行音乐》。美学部分,由于研究生选的具体方向是文艺学的美学,因此,在大四确认保研之后,对这一板块较为注重,目前已经读完(其实翻完)《判断力批判》,不得不说这书实在太难读了,读完《西方美学史》和《美学原理》。以上部分纯属个人回忆,实际书单已经遗失,可能有缺漏,还请见谅。
【课外的书】
按作家整理:
1、王小波(主要是高中阶段,本科期间重复阅读)《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沉默的大多数》、《黄金时代 白银时代》、《黑铁时代》
2、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树上的男爵》、《如果在冬夜,一个旅人》、《为什么读经典》、《不存在的骑士》
3、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生活在别处》、《小说的艺术》、《无知》、《庆祝无意义》、《告别圆舞曲》
4、村上春树(主要是高中阶段和台湾交换期间,我很喜欢赖明珠的译本)《1Q84》、《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听风的歌》、《神的孩子在跳舞》、《开往中国的慢船》、《东京奇谈集》、《国境之南,太阳以西》、《萤火虫》
5、赫尔曼•黑塞《荒原狼》、《纳尔齐斯与歌尔蒙德》、《在轮下》、《悉达多》、《艺术家的命运》
6、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广岛之恋》、《夏雨》、《印度之歌》
7、毛姆《月亮与六便士》、《刀锋》、《人生的枷锁》
8、理查德•耶茨《革命之路》、《年轻的心在哭泣》、《十一种孤独》
以上部分主要参考自己的书柜藏书,具体是否本科期间阅读可能稍有偏差。
按类别整理:
1、小说: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城堡》卡夫卡、《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茨威格、《太阳照常升起》海明威、《儿子与情人》劳伦斯、《鼠疫》《西绪福斯神话》加缪、《洛丽塔》纳博科夫、《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百年孤独》马尔克斯、《到灯塔去》伍尔夫、《我们》尤金•扎米亚金、《最初的爱情,最后的仪式》麦克尤恩、《漫长的告别》雷蒙德•钱德勒、《冷漠的人》莫拉维亚、《当我们在谈论爱情的时候在谈些什么》卡佛、《枷锁》《你喜欢勃拉姆斯吗》萨冈、《死于威尼斯》托马斯•曼、《窄门》纪德、《过于喧嚣的孤独》赫拉巴尔、《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雪国》川端康成、《我是猫》夏目簌石、《沉睡在森林里的鱼》角田光代、《华莱士人鱼》岩井俊二、《白色猎人》渡边淳一、《嫌疑犯X的献身》《解忧杂货店》东野圭吾《西游记》、《孽子》白先勇、《青蛇》李碧华、《猎人们》《想我眷村的兄弟们》朱天心、《荒人手记》朱天文、《1980年代的爱情》野夫、《小城故事》李静睿、《少年巴比伦》《慈悲》路内、《神雕侠侣》《射雕英雄传》《天龙八部》金庸、《武林外史》《七种武器》古龙
2、随笔:
《像我这样一个读者》西西、《张爱玲给我的信件》夏志清、《上学记》何兆武、《平如美棠》饶平如、《被淹没的和被拯救的》普利莫•莱维、《中国在梁庄》梁鸿、《巨流河》齐邦媛、《夹边沟记事》杨显惠、《上课记》王小妮、《沉重的肉身》刘小枫
3、散文:
《羊吃草》西西、《带着鲑鱼去旅行》艾柯、《愿你的道路漫长》李静睿、《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许知远、《怒河春醒》韩松落、《冬牧场》李娟、《因自由而美丽》黎戈、《乡关何处》野夫
4、理论:
《当代小说二十家》王德威、《夏志清文学评论集》夏志清、《从卡夫卡到昆德拉》吴晓东、《百变小红帽》凯瑟琳•奥兰丝汀、《天真的人类学家》 奈吉尔•巴利 、《天真和感伤的小说家》帕慕克、《宽容》房龙、《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西方哲学简史》罗素、《一间自己的房间》伍尔夫以上部分主要参考豆瓣2012年9月以后的已读记录。其实还有很多晋江小说,我就不写了,嘿嘿。:)读书略杂,所幸开卷有益。与诸君共勉。
对中文系学生来说,书单必须有,而且根本不需要费那么多时间自己找书单。《古代文学史》《现代文学史》《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等文学史教材里的每一章都提供了大量作品书目,这些书目都是中文学生的基本功,找不到书读?先读完这些入门级吧。文学史推荐的作品读的差不多了,可以去按图索骥(比如,喜欢文学史里推荐的《德伯家的苔丝》,就可以顺藤摸瓜去读哈代的其他作品啦),也可以去读文论了,具体读哪些你可以咨询你的专业课老师(要和你将来可能的考研方向结合起来)。以上是专业内书籍。除了这些书之外,推荐读一些其他人文社科领域的书,哲学、历史、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等等均可,从各类导论、通论教材入手,一上来就读原典几乎毫无意义(我就曾愚蠢的一上来就买了《存在与时间》读,然后满脸懵比...黑历史)。第二部分:读多少书我觉得书的数量还是要有个底线的,底线就是文学史里推荐的各种必读书目。学完古文史还没读过几本集子,学完现代文学史连《呐喊》都没看过,学完外国文学史还不知道左拉是谁,就真的很过分了。其他社科领域的书没有什么要求,哪怕实在不想看也没关系,毕竟中文本身才是必修的主业,其他知识虽然有意义但也只是你提升自我用的选修课。底线之上要读多少本书?我觉得没必要设限,但最好能做到一点:保持一直在读书的状态。不管事情多忙,都尽量保持“这段时间在读某本书”的状态。比较闲暇的时候就可以努努力进行大量阅读,比如读感兴趣的全集,按照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作家群体一本一本读。我个人属于有闲暇的时候就疯狂的看书(我看书速度还算快,所以总体读的数量也不算少),一忙起来就可以一个月一个字不看的那种...不要学我...最后,书读的多了就基本上能建立起阅读品味了,心灵鸡汤、二逼文艺的书不需要说也知道自动回避。闲暇的时候也可以多练练笔,把看过的书消化成自己的干货。差不多就是这样~我这儿没提供具体的书目(懒),要利用好老师和课本这两个高效靠谱的书目检索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