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大学堂,当有人问南怀瑾老师,如何教育子女,南怀瑾老师谈到了定门,慧门,另外还说到,千万不要搞《弟子规》那一套。
《弟子规》产生于清朝,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李毓秀先生根据《论语》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编写而成。
这个秀才以片面的理解,理解圣人之学,启迪儿童教育,其主要内容是讲述孩童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读书求学等方面的基本规范。
《弟子规》用“圣人训”来欲盖弥彰,通篇用愚孝和盲忠作为主旨,主张顺从。要求人人循规蹈矩,不许犯上作乱。
满清一方面对顺从的男子,要求忠君尊上,女子要“三从四德”。另一方面,对有不同意见的反抗者,实行白色恐怖,对不服从的百姓们推行“剃发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用种种高压手段要百姓训服,大兴文字狱,因一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就灭这个读书人一家。
康熙获取了《弟子规》,如获珍宝,作为教化顺民的工具,而大力推广。
有人说《弟子规》做儿童启蒙,不可以吗?
越是开蒙,越要拿高层次的东西。小孩学得越早,记得就越久,小时候学的东西往往跟一辈子。如果这时候学的是次品,一辈子的品位很难翻转过来。所以第一口奶很重要!
儿童的思想是奇妙的东西,最宝贵的财富,没有那么条条框框, 很多成年人无法接受新鲜事物 那是因为与头脑中约定俗成的东西想冲突 !年龄越大越固执!
每个人成长都与环境分不开的,也就是常说的代沟。父母认为正确的,其实是基于他自己成长和认识,也不是绝对正确。
所以家庭中,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看法,是很正常的事情。看你怎么去面对和解决他,而不是盲从!
有一句话说的好:养出一个听话的孩子,是你最大的失败!
听话的孩子,长大了往往成了一个不懂拒绝别人、疲惫不堪的“烂好人”。
很多小时候很乖的孩子,长大了心理问题较多,原因就是,他们以满足他人意愿、获得他人首肯为生活主导,失去表达自我的声音,忽略自己的真实需求,内心压抑十分痛苦。
我反对
因为《弟子规》太完美了!不要说一个五到十岁的孩子做不到《弟子规》,就连我们大人也做不到《弟子规》哪怕是几十分之一的行为。既然我们大人都做不到,为何要苦逼一个孩子做到这么完美呢?何况孩子太小,有些事理解不到位。
这里要说到《弟子规》的出处,《弟子规》是清代李毓秀先生根据《论语》思想编写的一套儿童启蒙读物,说明白些,就是一个大人按照圣人的标准给一个不懂事的孩子设立的一套全面且入微的行为准则。既然是圣人的标准,不要说小孩子,大人能做到的万中也出不了一个!这种标准是何其之高哉!
从现代意义上来说,一些行为规范不合适宜了,如鞠躬、跪拜等等,孩子学了又做不到,不就是瞎学一通么。更不要提什么24孝那么变态的孝道了
再来看看《弟子规》是怎么学的,一般就是教学生背诵,厉害点就是理解每一条的意思,再厉害点就是穿汉服背诵,再高级点就是回家给妈妈洗脚……活动结束后呢,该回到什么样就回到什么样。一切都不过是演戏罢了!孩子们心理也都清楚,大人平日里做不到的事,为什么我们来做?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一切教育都是徒劳的!
弟子规顺口,就文学而已可以说是一首还算凑合的散文!但内容不适合孩子看!因为内容完全与人性不符! 中国古代良好的育儿读物有很多,最好的就是(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可以帮助孩童树立良好三观,《百家姓》可以让孩童知道很多姓氏,《千字文》包括了自然科学,为人处世之道,而且每一本都趣味性十足! 反观《弟子规》趣味性不足,而且三观不正!你说它它的支持者还说:你读一百遍一千遍你看看对不对!然而你们将他当做育儿读物却要重复一百遍一千遍?那么枯燥的文字!还要重复那么多次!这真的是本育儿读物吗?重复对十七八岁的人是一种磨练,消磨骄傲的菱角,但对孩童而言,确实在扼杀他们的创造性,消磨他们的求知欲望! 所以我不支持孩子读弟子规
封建糟粕,培养奴性。美国的孩子培养的是自立、自强,我们要求孩子顺从、服从。和西方国家不单单是物质上的差距,精神上的差距也在拉大。一味退缩与忍让,只能受人家欺负,更谈不上立于世界之林。一己之利,贻害千年。这些被先辈丢到垃圾箱的东西,不知什么意图又被某些人拣出来奉为至宝毒害后代。当然了也有值得借鉴的地方,不过拿出来教育孩子真的不适应了!
现在不仅孩子要学传统文化,大人也要学。很多人其实并没有真正了解传统文化,甚至只是知道了一些皮毛而已,就大肆批判传统文化是糟粕,是旧社会的产物。如果是这样,那为什么国家还要推行传统文化的复兴政策,为什么习主席在讲话中多次提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要我们去学习,弘扬并传承。
中国那么多子,却是每个王朝都有被外族入侵的苦痛!子有何益?子有何用?再说,今天的问题,总不能把死人从坟墓里刨出来,让他们去解决。不是面向现在,面向未来去思考问题,恐怕球籍真的危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