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及到一系列专业知识储备了。在中国影响最大的史书体系是《二十四史》,后来又有《二十五史》、《二十六史》的说法。总之,这是一个庞大的历史总集,总计四五千万字。这其中涉及到古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研究者,往往是集中在某个时代或者某个领域进行深入探讨。这种情况下,只看《二十四史》中相关章节可能是不够的。因为《二十四史》中的记录也是通过逐步汇总、删减而成的,有些文字由于各种原因,已经变得非常简略模糊,无法搞清事件的真实情况,甚至被掺入各种虚构的内容。作为研究者,能够知道自己所查阅的内容,在其他的历史文献中是怎么记载,到底是《二十四史》中转述它的,还是它转述《二十四史》的,这一点需要搞清楚。如果是前者,那么这份资料的记载的可信度会高于《二十四史》,如果是后者,那么它的记录可信度就低于《二十四史》。如果是前者,还可以继续追查,有没有更早的资料?还有就是同一份资料有没有不同的版本?哪个版本更早?这些都是可以进一步追查的。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可能会存在文献残缺失传的情况,如果是这样,那就只能退求其次,通过各种科学逻辑思维来判断文字的合理性了。
未经修饰的原始记录可信度高于后人编撰的史料,那样的史书就是史实。《资治通鉴》记载,唐太宗要看李渊和自己的起居注,房玄龄他们觉得不妥,于是修订了一套新的《实录》给李世民看,李世民下令把其中浮夸吹嘘的成分删去,形成了新的《实录》。后来宋朝修的《旧唐书》、《新唐书》都是根据《实录》修订,后来发现的李渊身边的书佐温大雅编撰的李渊的《大唐创业起居注》就与《实录》有很多出入。所谓起居注,就是皇帝身边的人随时记载的皇帝日常生活细节,最原始的资料。一般在新皇帝登基后,会对先帝的起居注进行编撰,形成《实录》,这是经过编辑的。而像《二十四史》这样的史书,则一般是后一个朝代(或者后几个朝代)编撰的前朝史书,主要根据《实录》编写,又经过了一次加工。所以,通常情况下,起居注的可信度大于实录,实录可信度大于后世史书。
和记录年代越近的史书比年代相差很远的史书可信。这点不能说绝对,或许隔一两个朝代再编史书反而比后代编的前朝史书更公正。但问题在于,时间越长,史料越缺失,要详细清楚就越来越难,很多传说都写进史书了。比如《史记》里记载的三皇五帝故事,都是传说,能有多少可信度?但司马迁写的汉代初期历史就相对可信不少。再比如说很有权威的“前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本中,其实最不可信的是《后汉书》。为什么?因为年底太远了,作者范晔是南朝刘宋时期的人,与他记载的东汉时期间隔整个三国两晋,所以里面第一篇讲光武帝的就是各种传奇,骑牛上阵啊,带着二十几个人突破十万大军围攻啊,用三千兵马打败四十万大军啊。传奇故事很精彩,但可信度有多少,就很难说了。
可以互相照应的史书比孤证可信度高,我们知道,《宋史》、《辽史》、《金史》都是元朝修的。三部中,宋史的规模最大,修的却最快。因为几乎完全不经考证直接抄宋实录。而其中记载的很多事件和自习考证编撰出来的《辽史》、《金史》矛盾相当多,而后代仔细考证后,往往发现《宋史》自己本身都前后矛盾错漏不断,所以史学界普遍认为《宋史》是二十四史中修的最差的之一。再比如,《资治通鉴》是宋代编撰,但其中记录的史实却是从三家分晋开始。一千多年前的历史真的能记载很准确吗?所以《资治通鉴》中与其他史料相合的部分可信度就要高于那些仅存在于《资治通鉴》中的故事。
正所谓“我们永远不能知道真相是什么,只能无限接近它”。毕竟年代久远,我们不可能穿越到当时去考证真伪。只能遵循一些原则,对这些文字资料排一个可信度。有实物佐证的文字资料可信度最高,比如说,史料记载先秦铸剑技术如何高超,那只是一条简单的记录而已。而一旦看见了精美绝伦的越王勾践剑等,现在的技术也无法复制,那就真的无可辩驳了。但说有没有巨阙、鹿卢、太阿、干将莫邪这样的名剑存在呢?那真不好说,或许确实有,或许只是传说。在发现之前,我们只能说存疑。所以对于这样的,肯定是史实。
官方修撰的正史可信度大于民间野史。有些人或许不同意,觉得正史都是后一个朝代修的前朝历史,难免贬损,所以不可信,其实不然。正史确实会对前朝历史有一些贬损,但至少能保证史料来源可信。后一个朝代能从前朝宫中获得第一手的资料,也可以调动最大规模的力量来修撰史书。但是反观野史呢?多少野史作者一栏都是写的“佚名”。难道我们真的能相信某个连举人都考不上的落魄秀才,因为对当朝不满,而随便写的毫无根据的历史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