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话是宇宙杀伤力最强的语言这句话一点都不夸张,东北话词汇丰富、新奇有趣;东北人豪爽大方,乐观开朗,幽默风趣,东北话骂人更是出了名的厉害,带着浓浓地方特色,更是连珠妙语让旁人惊叹,要是你不小心惹毛了东北朋友,又不善言辞的话,不妨气定神闲地坐一旁听他给你来一段精彩的东北“单口相声”吧。为啥东北话的感染力这么强?估计不少人都暗自琢磨过这个问题,就的先了解下现代东北话是如何形成的
有一个有趣的定义,就是大体上东北地区越往南口音腔调越重、“东北味”越浓。黑龙江和吉林以及内蒙古东北部的口音都比较轻,因为受到满语、俄语和日语等语种的影响,加之解放后戍边生产建设兵团(农、牧、渔场93个,5个师,辖58个团、3个独立团。)口音影响,更为接近普通话,城市人和兵团人的发音十分接近普通话。辽宁大部分地区受西、南部邻省影响,口音腔调比较重。当然东北话传播之广泛也是源于春晚的原因,东北小品让东北话迅速普及。全国老百姓是这么了解东北话的。
总结东北话霸道之处有以下几点:
1.词汇直接明了,对事物描述准确。
2.风趣幽默,感觉像是说笑话。
3.好听,好记,传播度极强。
附录:普及东北话常用的方言大全
1、噶哈:意思是有什么事,干什么去。
2、饽了盖儿:膝盖
3、卡了:摔倒,栽跟头了。
4、埋汰:脏,形容词。
5、上该里溜达:上街上,到街里闲逛。
6、唠扯:聊天
7、唠嗑:谈话,聊天
8、钢钢地好:非常好,非常狠。
9、你装呐:贬义,你在装模做样
10、的瑟:不听劝告失败了。
11、削:打,暴打。
12、整事儿:装腔作势,故意作出某中行为
13、麻溜:快一点儿。
14、贼:副词,与很、特别是一个意思。
15、沙棱儿:分两种意思,一是和麻溜一样表示快一点儿的语气词。二是表示爽快、干脆的形容词。
16、寒碜、科碜:害羞、不好意思,丑陋
17、秃撸反涨:说话、办事不算数。
18、捣扯:收拾,整理,化妆。
19、嘞嘞:唠叨,絮叨。
20、远点儿删着:离我远点儿,滚蛋
25、急眼:意为发火,恼羞成怒。
26、老鼻子:"特别多"的意思.
27、滚犊子:意为"滚蛋".
28、抓瞎:意为"白搭","白做了","
29、咋整:意为"怎么办"
30、整个浪儿:意为"全部","整个".
31、稀罕:意为"喜欢".
32、闲嘎嗒牙:意为"闲扯",吃零食
33、熊色:形容一个人讨厌的样子.
34、晒脸:意同"的色",逞能的意思
35、干不拉瞎:形容某种东西很干的
36、山炮:形容农村人
37、备不住:有可能,也许
38、鼻嘎吧:鼻屎
40、扯蛋:胡说八道
41、刺挠:痒
42、眼力价:会不会来事儿。
43、敞亮:大方直爽
44、包源儿:全部,全包了,全买了
45、点儿正(背):运气好(坏)
46、挡害:碍事,阻碍
47、二虎八鸡:傻乎乎
48、二椅子:不男不女
49、疙不溜脆:十分流利地
50、果:吸,吮
51、哈拉子:口水
52、干仗:打架
53、迹哥:闹别扭
54、尿性:有骨气,真汉子
55、曲咕:小声说
57、土包子:没见过大世面的人
58、铁子=老铁:哥们,好朋友。
59、五迷三道:迷迷糊糊
60、稀里马哈:马虎的人
61,无机六瘦--形容无聊到了极点,不知道干什么。
63,洋吧二正--做事不认真,三心二意。
64,埋了咕汰(埋了八汰)--多形容人或房间衣服等,不干净,不整洁。
65,得得(四声)搜搜--多形容人做事情炫耀,骄傲自大。
66,吭吃瘪肚--形容说话结巴,语无伦次。
67,突鲁反仗--形容说话做事前后不一致,不讲信用,不能说到做到。
68,傻了八叽--形容人比较呆傻。
69,二虎八叽--同上(也可以形容人做事莽撞)
70,斯斯哈哈--东北的天气冷出门不带手套,冻手的时候吐哈气用来暖手,因此演变成被冻的程度。
71,老天巴地--形容人长的老,岁数大了。
72,老么卡眼儿--同上。
73,皮儿片儿--主要形容房间不整洁,东西摆放比较凌乱。
75,破马张飞(武武玄玄)--人不安静。
76,吊儿郎当--形容人游手好闲,没有正经的事情做。
77,五迷三道--主要形容人酒后失态,一般形容人喝多酒了。
78,毛愣三光--形容人做事情浮躁,不踏实。
80,逼喝的-,形容傻,或者能装的人。
81,膈应--烦人。
82,赖鸡--人不高兴而说话,缠人。
83,倒腾--收拾。
84,拉脸子--形容人不高兴,不愿意。
85,牛子--男性生殖器。
86,懒 lan 子--睾丸。
87,杂--za(读一声)乳头。
88,呗服的(服读一声)--指屈服。
89,粑粑--指粪便。
90,扇嘴巴子--打耳光。
91,破鞋--形容人不正当的性交,骂人的话,这个过程又称搞破鞋。
93,拉皮--指宽粉皮。
94,撕巴--指打架。
95,扯犊子--不说正经话。
96,腰子--多指动物的肾。
97,武指--在人面前比比划划。
98,愣喝的--发呆
99,撸串--吃烤肉串。
100,河了--指液体蒸发后留下的印。
101,嘎巴儿--附着在一个物体上的不规则的粉末状物体。
102,嗦了蜜--棒棒糖。
105,绞--用剪子剪。
107,嘎拉哈--动物的膝盖骨。
108,牛哄哄--脾气暴而能装的人。
109,冒漾--液体冒出容器。
110,仰八叉--摔倒或绊倒。
东北话是中国话最有杀伤力的吗?(多选)
0人
0%
是
不是
不好说
投票
流行语言分时期,曾几何时,八十年代随着广东沿海经济的崛起,广东话或者广式普通话成为全国最时髦的语言,无论全国其他地区什么样的方言,都喜欢在后面加上“得啦”做点缀,显得高级了很多,八十年代中期,一大批以北京为地域背景的电视电影等文艺作品占据了银幕,北京话又开始流行,“儿话音”又成为了很多年轻人说话赶潮流的方式,八十年代末,在东北话被赵本山带火之前,陕北话和天津话也有一阵成为流行语言,当然,由于九十年代以后,以赵本山,宋丹丹,黄宏,潘长江,闫学晶等等东北演员占据了春晚语言类节目的大半臂江山,彻底带火了东北话,虽然期间有一段时期,被几部收视率很高的台湾影视剧带火了台湾话,但随着东北话极强的渗透力,还是将其他方言系统淹没,东北话也和北京话一样,东北话分辽宁东北话和吉黑东北话,黑龙江由于80%由穿关东的后裔,加上建国后大批的生产建设兵团,也就是下乡过来的未返回原籍的人留下来的组成,所以更接近于普通话
因为二人转等民间艺术的影响和地域文化差异,再加上东北话本身就给人一种偏诙谐的感觉,所以很多时候第一次接触东北人的人可能会分辨不出东北人的情绪变化。
这一点我是有亲身体会的。我经常和外地人打交道,所以难免会发生这样的误会,有几次我都被他们给气得想揍人了,他们还以为我在跟他们开玩笑呢(因为他们听不出东北人生气时的语气变化),直到他们顶上了熊猫眼才知道说错话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