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个问题有点类似于吃了那么多东西,但最终还是会饿,那为什么还要吃呢?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的一点是,读书的意义并不等于把书里的内容完全背下来。
读书会忘,是由我们大脑的遗忘机制决定的。不光是读过的书,从小到大你接触过的很多事情,都会忘记,这是大脑为了确保你面对当下的事物有足够的思考空间,而做出的保护机制。
人脑并不是电脑,人类也不是机器,我们之所以读书,是为了充实自己,让知识为己所用,而不是要变成复制别人知识的机器。当你想通了这一点以后,才能发现读书真正的意义。
其次,我们再来说说读书会忘的问题。
很多时候你会忘记是因为书中的知识是别人的,而你还是你,二者之间并没有产生任何连接。要想让读过的书变得有意义,最主要的就是你要把书中的知识和自己结合起来,让它对自己的生活产生影响。
所以读书这个行为只是一个开始,最重要的是读书之后的思考、实践。另外也有很多知识是潜移默化进入我们的意识的,它们可能并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在未来某个时刻,你遇到问题的时候,这些知识就会派上用场。因为你学过,而刚好有了应用场景,那么之前所有读过的书就变成了一种投资。
就像我们吃东西一样,虽然很快就会再饿,但是你吃进去的东西经过消化吸收已经转变成了你的能量。而读书也是如此,虽然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去读,最后都会忘记,但是那些你学过的知识,经过你的灵活运用,最终都会转化成你的能力和财富,这本身就是读书的意义所在。
我是欧阳芊双,专注于个人成长与效率提升,更多内容欢迎访问公众号【欧阳芊双】ID:qianshuang2016
读书不是要你记住每一本书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是要你去体会书中要讲诉的核心内容。慢慢的你的思考方式,看待人或物的角度都会不同。如果说不读书的人思想是封闭的是狭隘的,那么读了书的人眼界就会很开阔,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一面,也不会急着对某一件事下一个定义。总之,你会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苏辙曾说:“早岁读书无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翻译成现代口语,大致意思是:早年读书似乎没有深刻理解的地方,在晚年审察事物时却发挥了奇特的功效。这便是记忆的沉潜。
八月长安曾在《橘生淮南》里说过:“每个人其实都是一个孤独的星球,很多的时候,读书其实没有什么太大指导意义,不过就是发现,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比你倒霉或者出色的人有的是,不会觉得太孤单”。
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这些书中所传递出来的思维,将会对你的一生都产生深刻的影响。
“ for the shadow of lost knowledge at least protects you from many illusions”知识,哪怕是知识的幻影,也会成为你的铠甲,保护你不被愚昧反噬。知识存在的价值远超过知识本身。
这就不是读书的问题了,这是健康有问题,这种情况下一个人的大脑就像一面镜子,属于低级大脑,正常情况下应该像录像机,摄影机,过目不忘,这是理想状态,健康营养极度合理的情况下出现的情况。一般人营养健康达不到这个情况,至少看一遍有很深印象才是正常的。这就好比吃饭,吃的津津有味,在肚子里没停留多久就拉了出来,以至于没有消化,学知识也有这情况,快速忘记和吃了就拉没什么区别,这叫记忆炎,读的时候很爽就像吃的时候很爽一样,然后闹肚子闹脑子,一顿拉稀,一点营养没有吸收。
不知道在哪里看过一句话,大概是这样说的,读了很多书,但是都忘了,就像竹篮打水一场空,但是此时的竹篮已经不一样了,它上面带有点点滴滴的水,这大概就是读书的意义,不知不觉中已经有了变化。
逐字逐句的看完整本书,能记住的也就1页纸的东西,但之后你看事物的角度,做事的方式,能接受的东西都不一样,你变得更好了,这就是那一页纸教会你的,能跟你一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