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走各个城市的博物馆的时候,会发现这样的一个现象——不论是规格大小的博物馆,还是级别高低的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内都有一个属于它的镇馆之宝。而这宝贝的来头往往是震撼的。但是,有这样的一个博物馆,作为全国唯一一个马主题博物馆,它的镇馆之宝竟然只是一个赝品。
对于马的认知,我们不禁联想到大草原,大沙漠,在新疆或是内蒙古。其中,内蒙古的蒙古马就跟蒙古的男人一样十分骁勇善战。而作为马背上的一个少数民族,蒙古马的厉害之处终于是在镶黄旗蒙古马文化博物馆所了解到。
整个博物馆很小,分两层,一层主要是关于蒙古马文字介绍,二层以实物为准对于蒙古马文化,历史以及蒙古马在草原上赛事的状态和过程。
以前,对于马的了解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军事等活动主要动力。但是对于马的总结,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博物馆介绍。但幸运的是,中国的马主要地区就是在蒙古,伴随着蒙古人的骁勇善战,不难发现蒙古马的厉害狠。
镶黄旗蒙古马文化博物馆的一层,在刚入门的时候就看见三匹蒙古马,大小不一,虽然是模型,但马身的皮却是真正的马皮。从博物馆的左边开始浏览,依次是这里的民族马事文化,且关于蒙古马的概括一开始就很清晰。关于蒙古马的颜色,种类,以及通过牙齿来辨认一匹马的年岁。由于镶黄旗没有沙漠,属于这里的蒙古马属于“速步”和“跑步”,这两种类型都是速度极快的马种。
但蒙古马的体能竟然可以适应任何恶劣环境,这是令人震惊的,且它的耐力相当暴力,为何使用“暴力”一词呢?在一张黄皮纸上蒙古马各个部位的厉害之处竟然诠释得如此完美。因此,一匹蒙古马的好与坏基本上就可以从这张黄皮纸上就可以看出。
眼角如鹰眼,马背如斗牛背,马蹄如剪刀般锋利,石头般坚硬等等。看一张图纸介绍时不禁怀疑蒙古马的厉害就是天下第一了。我们都知道,人有面相手相之学,但没想到蒙古马也有属于它的马相学。蒙古人自古以来与马相伴,积累了丰富的相马经验,总结了独特的相马学。
不禁想起蒙古人在古代打仗的时候,是那么狂妄自信。而中国古代草原上最厉害的男人无疑是元世祖忽必烈。
在整个内蒙古已发现的马印就有1095个,汇集着每个部落的马印。而在博物馆一层的天花板上就刻画着几个属于镶黄旗的马印。这些印章主要来自于信仰习俗,物件饰品,艺术造型,动植物形象,还包括文字信息。
试想一下,20余万平方公里的锡林郭勒草原,究竟还有多少古老草原文化,估计整个内蒙古所有博物馆都无法记录下来的。
可蒙古马文化博物馆对于马文化的归纳却极为用心。但让我记忆深刻的还是二层的蒙古马文化实物藏品,简直就是令人大开眼界。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有这么一个习俗,就是会割掉蒙古马的睾丸。俗称骟马蛋,其工具就是骟马夹。
在博物馆二层就摆着这么一件,而且这骟马夹上依旧可以见到血迹和马毛。而墙上挂着的骟马蛋的图片更是血腥,看着就疼。那么为什么内蒙古会有骟马蛋的风俗呢?源于蒙古马实在太厉害,为了便于管理,必须割掉,只留下最好的一匹作为领头。
而这样的风俗在内蒙古每年闹腾的马赛上就能看到,且十分激烈。而内蒙古年轻男女的爱情往往源于在这里。一个男人能不能获得一个女人的芳心,就看他能不能征服一匹骏马了。
但一匹马的历史文化往往是伴随着马背上所有的一切。包括马鞍,马掌,镫磨,鞍花,压钉等,都介绍的十分详细,这些从蒙古马身上不可缺少的东西不仅仅是一种蒙文化的表现,更是蒙古人智慧的象征。这是对于他们的草原生活全面的一次了解。
这些出土的文物和民俗实物,更是展现了蒙古马文化的内涵。陈列了蒙古人与马息息相关的生活、生产器具,其中包括骑马器具、驾御马器具、马的羁绊、驯服马的器具、比赛用马的器具、骑马着装、有关马的斗智游艺、生产食用马奶产品的用具、马的医疗器械和文艺用品,虽然博物馆规格不大,但里面的东西实在俱全,让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每一件文物实物都十分精美。
其中光是马鞍就介绍了十几种,察哈尔马鞍,苏尼特马鞍,阿巴嘎马鞍等等。每一种马鞍都不一样,各有特色,但就在精美上却是难分。
但整个博物馆,最有份量之一的怕就是获得道光二十六年,清朝宣宗皇帝所授予的皇家牧马人的印掌。该印章依旧存世,就留在镶黄旗民族马事文化博物馆内。印章很小,型于方形,上面刻着的都是蒙文。
但就在这皇家牧马人印章边上,还有一个金马鞍,是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988年在镶黄旗乌兰沟出土了元代《浮雕鹿纹,海棠,缠枝牡丹花》纯金蒙古马鞍。据说这马鞍是只有公主才能使用的。
就在我感到兴奋之余,突然发现这么一句话“现由内蒙古博物馆收藏”,如此一来,这镶黄旗蒙古马文化博物馆的金马鞍就是一个赝品了。后来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口中得知,这确实是赝品,但以真品的1:1比例所造,依旧不影响它不成为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由此可见,这金马鞍绝非凡品,且十分稀有,无疑珍品!
满八旗为首的镶黄旗,作为全国唯一一个马主题博物馆,它的镇馆之宝竟然只是一个赝品。为何一个赝品做博物馆镇馆之宝?其实这是因为真品实在是太珍贵难得了,只存下一件,所以才会以赝品作为镇馆之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