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地球大气层后陨落到地面的流星体。又称陨星。陨石陨落过程是一种壮观的自然现象,陨石是来自天外之物,自古就引起人们的兴趣。关于这些从天外降落的石块和铁块,公元前2000年前在埃及的纸草书中已有记录。中国约有700多次陨石降落的文字记录,是全世界陨石研究古代陨石的珍贵资料。世界上一些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在古墓葬中发现一些用铁陨石制作的器物,说明古代人已注意收集和利用陨石。但对陨石的真正科学研究,是从1860年左右偏光显微镜等测试技术的实际应用之后才开展起来的。最近20多年来,墨西哥的阿连德碳质球粒陨石雨、中国的吉林陨石雨和南极地区发现收集的5000多块陨石标本,对陨石研究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除月球样品和宇宙尘外,陨石是可供直接研究的主要地球外物质。对陨石的研究分析,可获得大量的宇宙信息。
《安拉之星》
——“高度定向陨石”
(船底形状、馒头,锅底形状)
规格:70mm*50mm*40mm
重量:180g
磁性:(弱磁)
备注:
1落地处‘船底形’光滑(灰黑)、尾部处‘馒头形,锅底形’(深黑),
2拥有放射状流纹线并伴有稀少墨绿附灼輻晶体,
3中心凹凸明显,
4气印斜长清晰,
5有碗形卷边和直边呈90°的边角,
6且具有微弱磁性,
此石已符合“高空定向陨石”的所有特征。
且此石船底形与馒头形上下斜向呈对称,形状如船有轻梭曲线之美感,整体线条流畅且拥有完美的弧线,像一艘来自远方的星星之船……
之取名“安拉之星”是我于2018年9月29日在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人居多区一山下农田里拾到,因哈萨克族信奉的是伊斯兰教“”安拉“”是真主的称呼,所以此石取名为“安拉之星”……
在太阳的卫星——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有一条小行星带,它就是我们观测陨石的故乡,这些小行星在自己轨道运行,并不断地发生着碰撞,有时就会被撞出轨道奔向地球,在进入大气层时,与之摩擦发出光热便是流星。流星进入大气层时,产生的高温,高压与内部不平衡,便发生爆炸,就形成陨石雨。陨石,在没有落入地球大气层时,是游离于外太空的石质的,铁质的或是石铁混合的物质,若是落入大气层,在没有被大气烧毁而落到地面就成了我们平时见到的陨石,简单的说,所谓陨石,就是微缩版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而留下的残骸。即未燃尽者落到地球上,就成了陨石。
在太阳的卫星——火星和木星的轨道之间有一条小行星带,它就是陨石的故乡,这些小行星在自己轨道运行,并不断地发生着碰撞,有时就会被撞出轨道奔向地球,在进入大气层时,与之摩擦发出光热便是流星。流星进入大气层时,产生的高温,高压与内部不平衡,便发生爆炸,就形成陨石雨。未燃尽者落到地球上,就成了陨石。 陨石是地球以外的宇宙流星脱离原有运行轨道或成碎块散落到地球上的石体,是从宇宙空间落到某个地方的天然固体,也称“陨星”。
如果将行星视为电子,太阳就是核子,那么在遥远的太空看它就是太阳系分子。这个分子也在绕它的核心运行,它也有远近规律的“近核点”。当它运行到近核点时,由于“半径缩小,角速度增加”,使太阳系的转速加快,轨紧质密,内压增大,形成隆起、开裂等火山爆发及各种造山活动:因转速特快,其离心力使一些星球物体脱离母体形成陨石〖或有些星体旋裂,呈散状况陨石区仍绕原核轨道运行〗。当在某些合适的轨道区,落到其他星球上,谓之:陨石。
在外太空有很多四处漂泊的大大小小的物体,它们的组成成分各不相同,当它们掠过地球时,由于地球的引力将它们俘获,此时它们穿越地球的大气层,这时候它们还没有资格叫陨石,只能叫做流星。它们中的绝大多数在到达地面之前就已经完全烧成灰烬了,一旦到达地面,它们便有了陨石的称号。但是陨石可不一定就是石头,相反他们之中大多数都是铁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