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前一阵就古典新书《跃迁》搞过一个问答,后台回复超过600条,很多很精彩,但是只能通过100条,经过两个星期艰苦整理,我们把有价值的问答都摘选出来,成为这7篇文章,希望大家周末抽空看看后有更多启发。
不同的问题回答的人也不同,相信这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原文见《七个《跃迁》问题,答得好就送你古典新书!》
1、「👾」
首先,对于自身而言,随着工作负重感增加,压力增大,良好作息习惯和生活规律打破,没能够坚持。 之前的自己保持每月会当当、亚马逊等网站买一到两本书,保证自己阅读量,明确认识到自身不足以及日常的点滴积累。 然而,现在我已经从纸质版到电子版,最终落到了靠每日公众号提取新闻、新的知识与新视野拓展.但是这种效果是没有书籍带来的深刻、震撼以及高集中专注。只是碎片化的知识提取,并无系统化去阅读。换一种思考模式,也许是拖延症在作怪。 总之,氛围是自己营造,自己给自己的。养成好的读书习惯是颇为重要。让读书成为一种态度、一种方式、一种信念。
2、米兰
读书方法跃迁-功利性阅读
关于功利读书法,古典老师说这是一个认知效率的问题,我简单概述下功利读书法的三个技巧:
1、极其功利的少读书:学习能解决当下的问题,学了有地方用,难度适中的知识最有效。
2、极其功利的配置资源:阅读分为三类,包括娱乐性阅读、知识性阅读、心智性阅读。从你的需求开始,区分三种阅读,设定目标,分配资源。
3、不要从第一页开始阅读: (1)先选书(看书评,中文看豆瓣、英文看英文版亚马逊的评论,平行比较几本书,选择一本。) (2)看目录:了解书的内容和框架。 (3)看具体章节:带着问题直接切入要读的章节。想系统学习可以从目录开始看。
最后,简单总结一下功利读书法就是要,从自己的需求(带着问题)出发、区分三种阅读,设定目标,分配资源,从而高效阅读。
3、camer.骆 [读书.交友.行走]
既要读经典,又要浏览当下,二者不可或缺。
所以阅读被分为精读和泛读: 精读就像做日课一样,每天读一小段儿,结合自己的体悟,也来一段儿的输出……这样的时光,我坚持了两年多(从未中断),从圣经到金刚经到古兰经,从道德经到论语到鬼谷子……这样的精读之路会一直走下去,因为这个过程,我看到了更多的维度,思路变得越来越清晰,只是要小心,经典的书套路太深,进得去出得来才好。
泛读,重在高效,扫描一篇公号文,三两天读一本书,这是必须的功夫。前段时间我践行了,一个月内读了十多本书,感觉真的不错……在链接的朋友中,有牛人可以一天读一本书,而且每天输出千字文,这是我的榜样!要与当下共振,甚至对未来的可能性有预感,必须以最快的效率获知自己想要的信息,立马加工成自己行动派的养料……
精读加泛读,一个都不能少,就像每天的吃饭睡觉一样。
4、soul签
读书方法的“跃迁”,我知道具有代表性的人—成甲老师。
在过去,他读书都是追求数量,制定年度读书计划,老老实实的摘抄/画线,但其实这样的读书方法是很低效的。成甲老师新的读书方法是: 结硬寨,打呆仗。找到一本书对你而言的紧要之处,以此作为一个问题,翻开相关章节略读。
这样读书方法好处是重点掠取自己最想要的信息,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内化成属于自己的知识。 所以会读书的人,都不记很多畅销书上的内容的,我想正是因为畅销书享受的是阅读的过程,一字一字的阅读,讲究的是阅读的流畅性。但成甲老师的阅读方法重在掠取重要信息,所以才会像大叔说的不记得畅销书上的内容。
目前我也在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一个合适的学习方法会给一个人带来巨大的“跃迁”。
5、小舟
以前因为我的工作性质,我对网络文学的阅读更多,网络文学的快速化使我经常不断的改变自己的阅读方式,但却很难从中学到什么东西。
近一年的阅读,我调整了阅读计划,有意识的搜集了许多与读书和写作有关的书,并把这些书分门别类,对我有用的知识都记下来,在阅读方法写作技巧以及各种素材的积累上,都有了很大的突破。
我会经常拿出来看看,不但能给我新的写作灵感,还能让我继续深展下去。 我经常在书上记录下当时的想法和感悟,一两句话甚至一两个字,都是很大的收获。 有目的性的阅读和收集,使我在阅读和写作的时候事半功倍
6、bingice_5072
今天我是这样读书的,早晨听每日一本书,听到感兴趣的,就找来仔细读。
另外获取的书的渠道就是朋友推荐,信赖的公众号推荐,比方秋叶大叔的推荐 哈哈 古典的书我之前读过《拆掉思维里的墙》《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所以这次即使我没那么幸运获得赠书,我也会自己去找来读的。
秋叶大叔以前的公众号秋叶ppt我就经常看 感谢分享,公司还有次请到秋叶团队的人来讲ppt,觉得虽未蒙面但好像秋叶大叔一直很熟悉,包括共同的好友蔬菜等~
7、灵珠姑娘
一直以来我都是这么读书的:别人推荐这本书好,去查了下介绍感觉还不错哦,就嗖嗖地去找或者买回来。买回来特别兴奋,然后就从第一页开始读,遇到觉得好的地方,还会拿笔画出来,这样翻翻翻画画画,这样看个几天终于把书看完了,当时觉得学了好多啊,我要把它运用到生活中,想想都觉得激动!
结果一看完就把书扔一边去了,连个总结也没有,过了一头半个月,书中的知识已经让我忘的差不多了,全然忘记当时觉得学到的知识,更别提运用到生活中。
直到最近,我才换成这么读的: 按需来选主题(最近需解决的问题) 按系列来买书(选销量好同时印次多的) 买回来选简单入门开始读 由着兴趣来选择读(不再从头到尾全读) 带着问题来读(我很喜欢代入角色,想我会跟作者一样吗)如果生活中有同样的问题,可以怎么解决呢 读后结合自己来写小结(不能白读了吧) 最近在读《不懂项目管理,还敢拼职场》就深有体会,书已经买了一年,买回来时随便翻过一次,但真的什么都不记得了。
现在因为工作需要,把它当工具书来读,好几个方法我都运用上了,特别好使,在书上花了好多笔记,但已全然不同,看过的几点已经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可能我不会看完这本书,但我已经觉得它物有所值!
8、秦竹霞(美翠)
从去年以前,我读书都是从头到尾读,掉了一页我都不会跳过去,或者这一节看不下去了,我就会先停下来,等自己歇够了继续看,可是早就忘了前面看的是什么了。
后来机缘巧合加入拆书帮,看到另类的读书方式,而且收获的居然比我以为的从头到尾看完一本书书的方式大多了。然后加入拆书帮,学习便签发,也逐渐把这样的读书方法习惯于日常的工具性读书中,比如看沟通的问题,我会先想想自己存在怎样的问题,然后针对性找书,挑出其中一章节或者一个拆页片段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然后去针对性实践,用新的习惯代替旧的习惯。
再比如有一次参加赵周老师的高效人士的执行四原则,一场带拆把整本书的精华浓缩在拆页里,我就发现,读书也是要靠逻辑,书中的最重要目标,一步步拆解问题的关键,如何各个击破,并不是独立的,而是需要自己找到逻辑线,然后去有目标的去找答案,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我自己也不知道看的是什么,也不知道看完了讲了些什么,而现在,我知道自己沟通需要如何改善,找到相应的书,找到自己最大的问题,带着问题找解决方案,给自己实施的机会和目标,有计划完成。
读书方法改变后,好像既没有对读书的拖延习惯,也没有对自己总看不完一本书很懊恼的情绪。 希望以后,继续加油,而且每次参加读书活动,或者感悟很深,都会坚持简书日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9、阿张
好好读书的时候其实就两次,一次是初二暑假,一次是现在。
初二暑假,上午写作业、找朋友玩,中午吃完饭就去新华书店。我们县暂时没有图书馆。新华书店书柜的最下层放完书还有二十多厘米的空余,我坐那儿,专挑外国文学名著看,看不下去也硬撑着。当年看完了一排的文学名著。
现在上班啦,不再有寒暑假。周末从市图书馆借书加泡图书馆,上班期间包里背本书,坐地铁上下班可以看几十页。虽然还只是一片小绿叶,我已经知道青山是什么样的了。
10、宇宙十洪荒
关于读书,我从许多人身上获得了许多经验和启示,尤其是我身边人。
首先感谢父母,给了我很好的启蒙,为我创造了一个非常充满书香阳光充足的读书环境,他们一有空就陪我一起读书,让我养成了一个静心读书的习惯。我的爸爸更是以身作则,有空闲的时候他研究诗词歌赋,他为学的习惯深深的影响了我。
我现在经常做深度阅读,不动笔墨不读书,我一定想办法把大部头读通读透。我的姐姐喜欢在家读书,有感情的朗读让我对学习如此如醉,感受到了甘之如饴。现在我保持用早上时光阅读诗词歌赋、经典文学片段,增强自己的文学底蕴。我在老师们也是读书高手,我从课堂里学了许多优秀的思维品质和思考方法,我就把这些进行迁移运用,进步飞速。
现在我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取得不少成就和平时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大关系。我的学生按照我的经验学习,他们都说学习比以前轻松了不少。所以我相信读书一定要得法,并且能联系生活实际,活学活用。
我现在上课就是鼓励学生把每课知识点和生活结合起来学习。这样我的工作也轻松,能够感觉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成绩也提高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