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一直流传着一句俗语叫做:好铁不打钉,好汉不当兵。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其实这句话是在历史上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特指,但主要的意思就是人们在某些时期,普遍以当兵为耻。
好铁不打钉,好汉不当兵这句话最早起源于何时呢?有人说起源于宋朝初年,因为宋朝时朝廷重文轻武,当兵在哪个时候没有出路,不如熟读经书,考取功名。
但是根据一些史料记载,这句话最早起源于唐朝武则天执政时期,在《旧唐书刘仁轨传》中记载:“州县发遣兵募,人身少壮、家有钱财、参逐官府者,东西藏避,并即得脱。”更有史料记载武周王朝时:“劳苦与白丁无异,百姓不愿从军,府兵为人所贱,百姓耻之,至蒸熨手足以避其役。”
在一代女皇武则天执政的时期,百姓为了躲避兵役,举家四逃,为此韦嗣立上疏武则天说“今天下户口,逃亡过半。”虽然朝廷采取了一些措施阻止,但人们仍然不愿意当兵服役,这就形成了最早的好汉不当兵的盛况。
古代当兵吃粮,更何况在贞观之治后的唐朝,国家经济已经稳步发展,百姓为什么都以当兵为耻呢?这其中有三个原因,其一,豪强兼并土地严重。唐朝建立后,在兵役上继承了以前的府兵制,所谓府兵制就是朝廷将无人耕种的土地分给无业的农民耕种,种够一定年限后土地便为农民私有,农民作为回报,需要承担国家的兵役和劳役。
府兵制是唐朝初年重要的兵力来源,但随着国家的繁荣,豪强的崛起,地主贵族便大肆侵占百姓土地,破坏了规则,失去了土地的百姓也不愿意再去服兵役。
其二,府兵地位的低落,唐朝初年,李世民秉承前代遗风,厚待卫士并尊重他们。到了武周时期,番上卫士往往被贵族官僚借为私家役使,失去了军人的尊严成为门阀贵族的看门狗,导致社会上以充当府兵为耻辱。而且身为府兵,因为享有国家给予的土地,作战时不但没有薪水,还要自备武器、马匹和粮食,高宗仪凤以后连赏赐也被剥夺了,加上后期土地被豪强侵占,当兵在当时除了卖命,基本没有任何回报,所以人们都不愿意当兵。
其三,武则天执政时,由于得位不正,即位之初就有很多武将起义反对,所以她自始至终对军事将领不信任。统治前期任用酷吏,屠杀无辜,并残害了很多边关名将,导致边关防御力量减弱。唐朝初年被李靖等名将扫平的突厥也趁机强大起来,经常掳掠惨杀边关军民,并多次侵入内地,武则天对他们一点办法都没有,这个时候当兵只有白白送死,加上内地开始繁荣富庶,百姓在内地就能自食其力,自然不愿去当兵。
综合而言,普通百姓当兵生活没有保障,地位低下,随时都可能性命不保,所以都以当兵为耻,这也造成了大规模的逃兵役现象。然而随着朝代的更迭,不同时期,由于社会背景的不同,好铁不打钉,好汉不当兵形成的原因也将有所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