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位宝姐姐,被作者塑造的多么“完美”。
她在贾府所有人面前几乎面面俱到。王夫人要敛葬金钏儿,没有装裹的衣服,宝钗道:我前儿倒做了两套,拿来给她,岂不省事?史湘云要做东开诗社,宝钗道:这个我已经有个主意,我们当铺里有个伙计,他家田上出的很好的肥螃蟹??我和哥哥说,要几篓极肥极大的,再往铺子里取上几坛好酒,再备上四五桌果碟子,岂不又省事、又大家热闹了?黛玉要吃燕窝,宝钗道:只怕我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宜,又不兴师动众的。岫烟为了安抚迎春房里的婆子、丫头,不得不把衣服当了几吊钱,宝钗道:你把当票叫丫头送来,我那里悄悄的取出来,晚上在悄悄的给你送去,早晚好穿。就连人人都不待见的贾环,她也没忘了把哥哥带回来的礼物,分一份给他。
她学识渊博。做诗社时,她的诗作每每和黛玉的不相上下,两人交叉夺魁;她的生日宴上,念了一段《寄生草》给宝玉听,喜得宝玉拍膝、画圈,称之不已;贾宝玉因为受了湘云和黛玉的气,回来便要参禅,薛宝钗一段关于六祖、五祖的解读,说的宝玉无言以对,心中叹服;贾母称自己的小孙女惜春善画,可是真到动起手来,薛宝钗一大套关于绘画常识和绘画用具的知识,就连善画的惜春也闻所未闻。黛玉的病,无数的太医用药,都不见好,宝钗一套要“平肝健胃”的医学理论,据学医的朋友们说,是极其符合医理的。
可是,这么一位近乎“完美”的女子,却越来越不受读者的喜爱,这是为什么呢?所以,除了宝姐姐的这些完美表演,我们不得不再来看看她还都做了些什么,以至于大家对她如此反感。
作者说,薛宝钗因为母亲往日对王夫人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所以总远着宝玉。
可是,初见通灵玉,薛宝钗把玉翻来覆去看了一遍,又把“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八个字连续念了两遍。以至于旁边的莺儿都听出来了:这话和姑娘项圈上的是一对儿。几乎没有文化的莺儿都听出来了,学识渊博的薛宝钗难道没看出来?既然看出来了,还刻意念出来,是什么意思?
莺儿给贾宝玉打络子的时候,宝姑娘一进屋子,立刻就给了一个建议:这有什么趣儿?倒不如打个络子把那个玉络上呢。“红香圃射覆”的时候,宝姑娘射的偏偏又是“宝玉”、“宝钗”两个词。
宝姑娘大中午的不睡午觉,跑到怡红院来,看见外间床上横三竖四的睡着丫头们,里面宝玉也在睡觉,只有袭人在宝玉床前做肚兜。袭人极其配合的把位置让给了宝姑娘,宝姑娘也毫不避嫌,一屁股坐了下来,在表弟的床前,给表弟绣鸳鸯。
这一切,真的是“远着宝玉”吗?
黛玉和宝玉有了一点小争执,黛玉跑到贾母房里吃饭去了,贾宝玉要跟着王夫人吃饭。宝姑娘抓紧时机,当着王夫人的面,道:你正经去罢,吃不吃,陪着林妹妹走一趟,她心里打紧的不自在呢;吃了饭,宝姑娘又来了一句:你叫他快吃了瞧林妹妹去罢,叫他在这里胡羼些什么?这难道不是在变相告诉王夫人:姨娘啊,你儿子已经被他的林妹妹辖制的死死的了!你看着办吧!
就连帮着岫烟赎典当的衣服的时候,看到岫烟戴的玉佩,她也没忘了抓住机会,教训一下这位未来的弟媳妇:你看我从头到脚可有这些富丽闲妆?然七八年之先,我也是这样过来的??岫烟忙道:姐姐既如此说,我回去摘了就是了。宝钗又道:她好意送你的,你不佩着,她岂不疑心?以后知道就是了。
估计岫烟此刻心中一定万般无奈:姐啊,你这到底是让我戴还是不让我戴啊?咋怎么说都是你的理啊?有这样一位横挑鼻子竖挑眼的大姑子,岫烟婚后的生活,真的能幸福吗?三顺不由的替她担忧啊。
所以,作者是不是真的给我们刻画了一位“尽善尽美”的宝姐姐?这真的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
甄嬛你喜欢吗?薛宝钗是贾府甄嬛,要的不是你喜欢,要的是长久的生存之道。
她就是虚伪啊,,沽名钓誉
她被林妹妹盖了风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