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日语汉字大体上有音读和训读两套体系(当然还有名读,但是通常归入训读中)。其中音读有两个大类,汉音和吴音。吴音和吴语的相似点:日母在吴音与吴语白读中皆为鼻音声母n。此现象以吴语较为典型,但亦可见于其他方言如赣语,客语,福州话等。吴音中匣母的脱落现象与吴语类似,如“和”吴音ワ 吴语wu(或前加/ɦ/),但匣母脱落在吴语中是普遍现象,而在吴音中主要限于合口字,开口字常为ガ行声母。此现象亦见于其他南方方言如闽南语粤语等。山删韵吴音多读エン韵,吴语多读e韵,有共同的主要元音。此现象亦见于粤语部分子方言。日语本身就是混合了阿尔泰语系、南岛语系的一门独立语言,自中国魏晋以来又吸收了汉语的发音,所以和吴语有相似之处并不意外。
形成两个语言的相似有四种情况1.同源。显然是不可能的,毕竟是日语和汉语的差别2.接触。这是日语和吴方言相似的最重要原因,日语的汉语借词有两个层次,分别是日译吴音和日译汉音,前者是六朝开始东南和日本接触传入的,丁邦新先生的判断,六朝时候的吴语就是今天的闽语,吴闽语的内在一致性导致整个东南沿海方言都被人说像日语。日译汉音是隋唐后传入,隋唐的汉语层次保留在不同方言里有不少,也造成相似。3.人类共同的生理结构。这个。。。比如说很多语言爸爸都叫爸爸,妈妈都叫妈妈。用在这里不是主要原因3.巧合。怎么说呢,这也是一个神奇的理由,一切不可解释的东西都可以扔进来。吴方言演化的一些语音特征比如动程缩短和单音节化,和日语的语音形式发展方向刚好相近。也导致听感上的接近。
吴语的始祖是大约四千年前从渭水流域迁徙至南方一带的移民方言,是中国古汉语活化石之一。古代日本与中国往来先到达的吴越地区,学到的汉语词汇也借用了当地发音,故在日语里汉字有不少发“吴音”,随历史发展,吴语受中原官话影响,而日本也开始普及中国官方方言发音,是为“汉音”。因此吴语可以说是日语的老师,是现代日语的祖辈之一。
据说吴音对日语发音有一定影响,我毕竟不是语言系的,讲不出楼上那些道道,就讲讲我的一些体会。主要就是读音相近,比如人,我家方言就读nin,日语里面则发jin。又比如大,我们方言里一种发音就读tai,日语中则发dai……其次就是一些用词方面,词语上也有相同的。但总体上相似的地方并不太多,毕竟有些发音和原来的发音已经变了很多
日本语的语气词很多带“沙、哟、哇”,这和四川东部、湖北西部的方言一模一样。而这一带曾经有一支叫“巴人”的部落突然消失了,2千多年前跑到日本去了?另外日语吃饭叫“DABIAN”,海南黎族人吃饭也叫“大便”,发音一样!
唐朝之前日本称呼中国一直为吴。这个吴大概率是三国时期的吴,也可能是更早战国时期。三国时期东吴的战船可以轻易从长江口开到辽东(虽然不是很频繁导致后来辽东叛变),那么从长江口开到日本是完全有可能的。
关系很简单,就是某一段时期吴语成为官方语言之一,而日本正好在那一时期全面学习汉文化,文字统一自不必说,至于语言当然就近选东南方向同为官话的吴语,所以日语听着像吴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