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介于80后与90后之间的作者,这个问题非常适合我。
我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大概是2005年,那时候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前期的一部分作者,已经初露锋芒,比如韩寒、郭敬明、张悦然、颜歌……不管是媒体,还是评论家们,都是一通乱吹,或者肆意地唱反调,冒出一大堆没什么实质用处的概念,比如“80后五虎将”(借鉴了“先锋文学五虎将”的命名方式)之类的。这些在现在看来,都是浮于表面的。一方面,媒体、读者是浮于表面的,读者的阅读是快餐式的,读者想要读到的是新鲜的、略微有别以往的,但总体来说还是保留许多青春文学特色的作品,核心还是青春的伤痛。这样的阅读,很多时候只是在照镜。所以阅读结束,读者并不能记住什么,并没有什么真实的启发。而媒体,又制造概念,迎合了读者。另一方面,80后作者在那个时候,尚未成熟,哪怕他们确实有潜力,也不能摆脱被窄化阅读的困境。更何况,有潜力并不代表有实力,当时的很多作者放在现在来看,实力是不足的。
现在说到90后作者。过去十年,90后作者面临的问题,与80后作者是类似的。新一代人(其实“受益”的是这一代人中较年长的部分,即出生于1990—1995年的作者)刚出来,势必又是一阵喧嚣。这个时候他们尚不能写出足够好的作品,但已经能看出一些大概的苗头,媒体、书商便抢占先机。80后经历过这样的事情,90后作者也继续经历。有所不同的是,90后这一代作者,面临的文学环境更差……或者说更好。市场、媒体已不那么关注文学了。文学在这个时代泛化了,纸面上的文学地位降低,年轻作者“万千宠爱在一身”的错觉减少了。这反倒可以让作者更专心于创作。
我庆幸于自己是80末的作者也是因为这一点。“80后”概念正火的时候,我才刚开始写东西,写出来的东西太差,撑不了场面。等写出点意思了,这个概念就过时了。反倒让我对这一切不太在意。写作,最重要的还是自我愉悦,以及留下真正的作品。如果仅是为了一时的市场,而量产一些商品,那么作者就变成了一台机器,写作也无意义了。
巨国青(北漂)女作家…
十几年来,她似一一苦行僧…
(一年36O天,天天写作不辍,手已变形…)
心无旁骛…
从不入这会那会;从不参加这活动那节目;从不参这评奖那评奖;拒绝国内外媒体各类采访…
文字语言的洁癖独特性,写作手法的一一波诡云谲…使其一一标新立异于中国文坛…
独辟蹊径的画面感,写作手法,造就了其一一别具一格的小说风景…
她善用一一正能量与一一真善美一一剖析人物灵魂…
她善用一一励志人物一一烘托情节…让人极易一一情不自禁地一一坠入书中…
酿成:“一书卷人几曲泪的严重后果”…
其长篇小说(处女作)~《仇焱之》一书人物描写达~63O余人<红楼~413><战争与和平~517人>
该书,耗时八年一一呕心沥血书写而成,由新华社正式发行。是世界文坛,目前,惟一由女性作家完成,公开发行的百万字长篇小说…
(日前,其创作的第二部百万字长篇小说刚刚竣工…)
在我印象中,我觉得九零后的作家大部分都是写爱情小说的,因为九零后还太年轻,他们并没有真正的人生态度我觉得还是有一小部分,是带着自己的人生态度的作家。
90后阅历不够,走过的路不够长,写一写青春气息的作品可以,写一些反射现实的作品太难了,不到一定年纪,真写不出来,就好像没结过婚的人,让他写结婚感悟一样
虽然90后作家,都比较年轻,但是我觉得他们也经历过了很多的事情,然后我比较崇拜他们,因为他们那么年轻就能当上作家,还是非常的不错的。
我觉得现在90后的作家还是挺能干的,我觉得他们都是很有文采的人。毕竟,当作家不是谁都可以的。而且你要自己有一定的积累量还有文采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