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肯定地说有的,但是要在同一种茶里面进行比较,比如西湖龙井要和西湖龙井一起比较,而西湖龙井无法和普洱茶进行一个耐泡程度的比较,那样有失公平。
在我们的认知里面,绿茶都是不耐泡的,但是曾经喝过特别好的手工西湖龙井和特别好的苏州碧螺春都是挺颠覆传统认知的,特别耐泡。不输乌龙茶的七泡有余香。
是不是很诧异。其实也不难理解。所谓的耐泡比的就是茶叶内含物质的多寡。内含物质受到产区环境、茶树品种、时间采制等因素的影响。差异特别大。
核心产区:
茶叶非常讲究核心产区,核心产区的关键是,适宜的环境包括日照、温度、海拔。
经过几千年的评定,全浙江都有产龙井,但是就是狮峰附近的龙井最好。
茶树品种:
我们继续举龙井的例子,西湖龙井的树种我们常见的有龙井43、群体种、还有一种一直想融入西湖龙井,一直被排挤的乌牛早。乌牛早树种在很早就发芽制作成龙井了。但是大家都不认可这是西湖龙井。
可以说因为乌牛早树种做的西湖龙井实在太不耐泡了。群体种也就是土生土长的本地品种,实在太耐泡,即便长得特别丑,还是被很多爱茶人士推崇。
时间采制:
春茶的品质就是要比夏茶什么的更耐和,夏茶即便味道很重但却是不耐泡的。耐泡不等于就不要品质了。好茶不仅要耐泡,还要每泡都好喝。
但是有些大叶种茶树制作的比如普洱本身就是特别耐泡,无论是好是坏都耐泡。这个时候就要比拼每一泡的口感了。
好茶难得。所以我们在选购茶叶的时候一定要耐着性子多喝几泡。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就知道是不是好茶了。
其实茶耐不耐泡,真的不能说明这款茶的好坏,而是与茶叶本身以及冲泡过程有关。从茶叶本身看耐泡否:1采摘时间的早晚采摘时间早,茶叶耐泡程度低。明前茶是清明前采摘的茶叶,以芽叶的细嫩度而著名,越嫩越鲜,却越经不起冲泡。采摘时间较晚的茶叶,耐泡程度相对高些。雨前茶是清明后谷雨前采摘的茶叶,积累的内含物质相对丰富,就像是经过历练的茶叶,耐得住磨练,自然也就更经得起冲泡
茶叶之所以冲泡出来有味道,就在于茶叶内含有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等多种物质。通过水的浸润,这些内含物质不断浸出,所以我们能感受到苦、涩、甘。理论上说,质量好的茶叶其内含物含量越多,应该会更耐泡。但是耐泡度还和泡茶工具,泡茶水温,泡茶方式有关。即便是同一款茶,不同的水温,不同的人,不同的器具,都有可能泡出不一样味道的茶,也就直接影响了茶叶的耐泡程度。
不同的茶叶耐泡度是不一样的。不能仅仅以茶叶耐泡度来判断茶叶的好坏,否则容易错过好茶。比如普洱茶很耐泡,龙井不耐泡,但绝对不能说,龙井的品质不如普洱。茶叶中茶多酚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耐泡度。理论上讲,乔木的茶多酚含量最高,其次为半乔木,再次为灌木。因此在其他条件都相同或相近的情况下,乔木茶的耐泡度最高,其次为半乔木,再次为灌木。
没有关系,茶叶的耐泡程度和茶叶的品种关系比较大,比如铁观音,茶色浓厚,就算加三四遍水,茶色依旧很好,十分耐泡,而白茶茶色很淡,往往两次加水的时候,茶色就基本看不见。无论茶的品质如何,茶叶的品种就决定的耐泡程度。
同种条件下,同个类型的茶,品质好的会比品质差的耐泡得多,品质越好的茶内涵物越丰富,耐泡度与茶叶内含物成正比,茶叶内涵物的多寡与茶叶产区环境、茶树品种、时间采制等因素有很大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