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道教作为日本本土宗教,在日本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而神社则是神道教的神圣场所,也是宗教思想的物化体现。整个侵华战争中,日本在中国先后修建了多达约600座的神社,成为宣扬战争的工具,也是战争的精神动员工具。
具体来说,日本需要在中国动员三股力量,即在华日侨、侵华日军、受日本控制的中国伪政府和伪军。神社在这三股力量中所起作用各不相同,但又相互联系。
青岛神社
首先,神社作用于在华日侨时是煽动民族情绪的场所。
维持在华日侨的神道信仰,煽动其民族情绪,为侵华战争争取到日侨的支持,显然是神社的主要功用。在选址上,神社也很有讲究。南京城西的制高点五台山顶就曾有过日本修建的神社,这样日本侨民就能仰望神社,感受天皇的“浩荡皇恩”。
神社的供奉人员均为日本人,且在服装上有着严格的规定:皇族参拜与大祭时着正装,中祭着礼装,小祭和平日里着常装。若有中国人进入神社则必须鞠躬致礼,否则就会挨打。有时,神社还会被用于展示战果,陈列日军缴获中国军队的武器,使得参观的日侨“民族荣誉感”爆棚。此外,在神社的使用上也有着细致的规定,这些都是为了营造一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氛围,也能激发日侨的优越感。
台湾桃园神社
其次,神社作用于侵华日军时,则是战死日军暂存骨灰的场所。
随着战事的扩张,新修的神社数目日趋见长,其主因应当是死于战争中的日军日趋增多。此时,神社不再只用于供奉日本神话中的人物和历代天皇,战死的日军也能被当作“英灵”供奉于神社之中。后来,神社也成为祭祀所谓“英灵”的地方。
在侵华战争中死去的日军一般会被就地火化,装入骨灰盒,暂放神社之中。上海神社是江南最早的日本神社,被用于祭祀两次淞沪战役中战死的日军。1942年,日军在南京建成中国最大日本神社。战死日军尸体在清凉山火化之后会被日本宪兵队与仪仗队护送至神社暂存。当年12月底,该神社举行了一次隆重的祭祀仪式,此次被火化的有日军第十一军司令官象田攻中将及另19名将佐军衔日军。据说,当时有上千日侨前来参加祭祀。
上海神社
每当神社举行此类祭祀时,都会强制要求当地的日本人和中国伪官员及学生来参加,通过一系列的仪式活动塑造“神圣感”,宣扬“死后安宁”,引导他们甘愿为国卖命,从容赴死。
最后,当神社作用于伪政府与伪军时,它是强化这批汉奸作为日军帮凶的自我定位,也是为了改变其信仰的精神战争。当时连伪满洲国皇帝溥仪都不得不参加各种祭祀日军阵亡士兵的祭祀活动,逢大祭必亲临。
伪满洲成立之初,大部分伪职官员尚有浓郁的儒家色彩,但随着日本人强制性推广神道教思想,使得儒家地位日渐衰落。1940年,溥仪从日本带回“天照大神”以供奉于神庙,此举实际上已经表明所谓神道教才是满洲国的“国教”通过长久而反复的宣教,日本让沦陷区的中国民众形成习惯性记忆,逼迫他们认同日本的神道思想,为日本帝国“鞠躬尽瘁”,当日本帝国的顺民。
安倍晋三参拜靖国神社
1945年,日本战败后,麦克阿瑟颁布《神道指令》,宣布政教分离,标志着国家神道教的瓦解,此举也有人认为是为日本天皇脱罪。同时,中国境内的日本神社也被大面积拆除或被废弃,被人遗忘。但日本靖国神社依旧接受多位日本首相的参拜,实在不能让人放心,军国主义是否会卷土重来。
日本人面对爱国意识这么大的国家,他清晰的明白通过武力征服不了中国,所以想从思想上改变中国人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