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平仄对于学格律诗的人来说其实是一套工具,运用好了能迅速进入古诗词的门道,在规矩之中再怎么挥洒自如也不会太过离谱。如果能做到意境优美,“从心所欲不逾矩”,那恭喜你,已经是诗词高手了。其实大家如果对中国古诗进行一次大的梳理,就会发现不管在哪个朝代,不合格律的古体诗的创作数量要远远大于格律诗。同时代的李白和杜甫,李白就不爱格律诗,写的古风汪洋恣肆,浪漫奇幻。而杜甫则是格律诗高手,基本上是忧国忧民,句词工整。所以,流光溢彩者为“仙”,制规合律者为“圣”。不过这是建立在李白和杜甫的绝世才情之上的。
格律诗顾名思义就是要讲究格律,不然怎么叫格律诗呢?但是写诗不一定非要格律不可,如古体诗,也称古风,立意是主要的。也有人不讲格律,但是经常标注五(七)律,五(七)绝,这样就不伦不类啦,贻笑大方!
格律重要吗?如果你作格律诗,格律肯定重要,反之亦然。
格律诗含律绝和律诗及词,都是文学体裁形式之一,都讲究平仄押韵规则。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四声系统中的第一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诗家归类为“平”(声);第三声(上声)和第四声(去声)以及古入声字,诗家归类为“仄”(声)。律绝和律诗诗句用字组句须遵守“两两交替”的基本原理,规避“孤平”、“三平尾”、“三仄尾”。这些律绝和律诗这种体裁形式赖以存在的规则要求也不能离开平仄。因此,没有平仄,就没有律绝和律诗这种体裁形式。遵守一定词牌平仄押韵规则来填词,是相应词牌作品的基本要求。因此,同样离不开平仄。
没有格律也就不能算是律诗,我碰到过一些写诗的人,他们认为按规矩来觉得缚住了手脚,破坏了意境。在我看来还是他们的修为不够,选择用字困难而造成的,不应怪罪在平平仄仄上。首先,不按律就缺失了吟诵时的声律之美,不押韵更是缺失了韵律之美。美都不存在了,还谈什么意境。填词也是同样的道理,按着词谱来,方能有抑扬顿挫感。否则的话,也就不能算作是格律诗词,讲句不好听的只能算作句,可笑的是自得其乐地说:我这是古风,你不懂。
共勉学诗
情在意方在,意长情更生。诗分古律绝,其后曲词精。
古体随心动,绝言端仄平。律诗须谨慎,颔颈必相成。
韵注新华典,江流绝律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当明。
孤仄孤平忌,粘连承转横。仄平扬抑起,离合喜悲迎。
两偶牵奇手,翻飞似燕莺。不经文狱束,安晓自由行。
梅馥凌冬雪,霓虹挂雨晴。旧年仙圣佛,谁辍笔中耕。
祖逊闻鸡舞,刘琨仗剑鸣。华章或偶得,斟酌每身倾。
你我原凡客,知行正远程。恍然天命矣,当纵晚来荣。
莫笑痴人醉,相思白发盈。含羞徒沮丧,乘兴贵真诚。
欲引知音赏,唯从苦里争。柳烟春水绿,絮咏多为卿。
作诗词不讲究格律,那只能算是顺口溜。就像跳舞一样,你不能说自己瞎蹦哒就是跳舞。至于不以辞害意之类的,那是劝那些掌握了格律的人说的。
譬如诗,你不能认为平仄格律是常态,便认为非平仄格律是不好的。李白的《赠汪伦》可以说是抛弃了传统,却留下了千古绝唱。但若因此认为不合格律也没什么大不了,那就不对了——大师自然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初学者还是乖乖的先循规蹈矩,再谋出路。
我且献丑一篇《昭君怨》
人影约约看惯,再见仍觉婉婉。
盛美不能书,问谁如?
欲把心思递送,又怕回音冷冷。
我盼你回头,笑柔柔。
其实第三行并不太妥,我却无力修改。但我若全不依格律,所作只会比这篇更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