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教师节,在这里祝所有老师教师节快乐!
正如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所写“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我们每个人都有老师,老师会在你有疑惑的时候为你解惑。有一首诗《师蚕》形象的描写了老师的一生:
教子教女,辛勤半辈。
满头白发,甘乳一生。
老师们一生教书育人,不孜不倦,也正因为此才赢得了人们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尊重。那么你知道在古代儒家文化中,老师的地位到底如何呢?
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人认识到了老师的重要性。左丘明所作《国语》中有记载“民性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这里已经提出了老师的重要性,与“父”“君”可以“壹事之”。之后荀子在《荀子·礼论》中写道“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则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荀子提出了最基本的“三礼”是“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将老师的地位与天地先祖国君等同。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也曾指出:“天地君亲师五字,始见荀子书中。此下两千年,五字深入人心,常挂口头。其在中国文化、中国人生中之意义价值之重大,自可想象”。
正因为老师的地位如此之高,所以儒家文化倡导尊师重道。范晔在《后汉书·孔僖传》中记载“臣闻明王圣主,莫不尊师贵道。”也就是说,古今的圣明君主,每一个都是尊师重道的。在如此风气的影响下,民间也逐渐形成了“天地君亲师”的思想。明朝后期以来,崇奉“天地君亲师”在民间广为流行,把它作为祭祀对象也已经比较普遍。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并对其意义进行了诠释,特别突出了‘师’的地位和作用。从此,“天地君亲师”就成为风行全国的祭祀对象。
最后借用范仲淹赞美严子陵的一句话来祝所有老师教师节快乐——“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