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三联
·页码:404 页码
·出版日:2002年
·ISBN:7108016753
·条码:9787108016751
·版次:2002年5月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
内容简介
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角色当然是虚构的,但是有考据癖的人也当然不肯错过索隐的杨会、放弃附会的权利的。
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的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照例这本书该献给她。不过,近来觉得献书也像“致身于国”、“还政于民”等等佳话,只是语言幻成的空花泡影,名说交付出去,其实只仿佛魔术家玩的飞刀,放手而并没有脱手。随你怎样把作品奉献给人,作品总是作者自已的。大不了一本书,还不值得这样精巧地不老实,因此罢了。
--------------------------------------------------------------------------------
编辑推荐
在这本书里,我想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写这类人,我没忘记他们是人类,只是人类,具有无毛两足动物的基本根性。角色当然是虚构的,但是有考据癖的人也当然不肯错过索隐的杨会、放弃附会的权利的。
这本书整整写了两年。两年里忧世伤生,屡想中止。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的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照例这本书该献给她。不过,近来觉得献书也像“致身于国”、“还政于民”等等佳话,只是语言幻成的空花泡影,名说交付出去,其实只仿佛魔术家玩的飞刀,放手而并没有脱手。随你怎样把作品奉献给人,作品总是作者自已的。大不了一本书,还不值得这样精巧地不老实,因此罢了。
--------------------------------------------------------------------------------
目录
序
围城
附录
记钱钟书与《围城》
……
--------------------------------------------------------------------------------
文摘
书摘
方鸿渐把信还给唐小姐时,痴钝并无感觉。过些时,他才像从昏厥里醒过来,开始不住的心痛,就像因蜷曲而麻木的四肢,到伸直了血脉流通,就觉得剌痛。昨天囫囵吞地忍受的整块痛苦,当时没工夫辨别滋味,现在,牛反刍似的,零星断续,细嚼出深深没底的回味。卧室里的沙发书桌,卧室窗外的树木和草地,天天碰见的人,都跟往常一样,丝毫没变,对自己伤心丢脸这种大事全不理会似的。奇怪的是,他同时又觉得天地惨淡,至少自己的天地变了相。他个人的天地忽然从世人公共生活的天地里分出来,宛如与活人幽明隔绝的孤鬼,瞧着阳世的乐事,自己插不进,瞧着阳世的太阳,自己晒不到。人家的天地里,他进不去,而他的天地里,谁都可以进来,第一个拦不住的就是周太太。一切做长辈的都不愿意小辈瞒着自己有秘密;把这秘密哄出来,逼出来,是长辈应尽的责任。唐家车夫走后,方鸿渐上楼洗脸,周太太半楼梯劈面碰见,便想把昨夜女用人告诉的话问他,好容易忍住了,这证明刀不但负责任,并且有涵养。她先进餐室,等他下来。效成平日吃东西极快,今天也慢条斯理地延宕着,要听母亲问鸿渐话。直到效成等不及,上学校去了,她还没风鸿渐来吃早点,叫用人去催,才知道他早偷偷出门了。周太太因为枉费了克己工夫,脾气发得加倍的大,骂鸿渐混账,说:“就是住旅馆,出门也得分付茶房一声。现在他吃我周家的饭,住周家的房子,赚我周家的钱,瞒了我外面去胡闹,一早出门,也不来请安,目无尊长,成什么规矩!他还算是念书人家的儿子!书上说的:‘清早起,对父母,行个礼,’他没念过?他给女人迷错了头,全没良心,他不想想不靠我们周家的栽培,什么酥小姐、糖小姐会看中他!”周太太并不知道鸿渐认识唐小姐,她因为“芝麻酥糖”那现成名词,说“酥”顺口带说了“糖”;信口胡扯,而偏能一语道破,天下未卜先知的预言家都是这样的。
01
高一的寒假,慕名,我从图书馆借了一本《围城》,兴冲冲回家翻看。可惜,没看几天,我便把这本书扔下了。
在崇尚英雄的年纪里,我理解不了《围城》,因为它琐碎、平淡,充满了家长里短,到处都是一地鸡毛。这不是我想象中的生活,甚至有些无聊。
26岁再看《围城》,一读三遍,认真地写了读书笔记,还摘录了大量原文。
由不喜欢到爱不释手,这中间隔了十年,其实两茫茫的,不只是生死,还有对生命的体验。
爱上《围城》,理由如前,因为它琐碎、平淡,充满了家长里短,到处都是一地鸡毛。原来这才是生活最真实的样子,夕阳满天,没有风雨,因为风雨,在人们的心里。
《围城》给我们搭建了一个舞台,这里有一些人,发生了一些事,他们吃饭、恋爱、学习、工作,最后所有人都在戏里失败了,充满了无可奈何。
戏里戏外,真真假假。
原来这才是“围城”——城外的想进,城里的想出,进去又出来,出来又进去。原来“围城”就是人的不满足,欲望无穷,要求不断,进城出城,何处是归程。
看懂时,才真正明白了生活的真实和不易;看懂时,才发现琐碎中充斥着触目惊心。
《围城》,本不是给少年看的书,只有经过些许历练,才能有所体会。
没有三杯两盏淡酒,怎会知道,原来笑中,还可以带泪。
02
以前的知识分子是神,这里的知识分子是人,有时候,甚至是马戏里的小丑。
某种意义上来讲,《围城》就是20世纪的《儒林外史》,多少学者名士,些许才子佳人,原来他们脱下高贵的外衣,也只是普普通通的人。他们浅薄愚笨,他们爱慕虚荣,他们崇洋媚外,他们怯懦无能,只要是普通人身上有的缺点,他们都有,他们在舞台的中央,缺点更甚。
见过太多人,原来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方鸿渐”。
他们读了几本书,了解了一点理论,自以为是万中无一的人才,其实也只是知识和技能的储存器,他们自以为是知识分子,其实只是知道分子。他们所谓的才能,从来不能帮助别人,顶多算装饰,当作口若悬河的谈资。最无聊的,那些东西都是原封不动从别处搬来的。
赵辛楣评价过方鸿渐:“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
他善良又怯懦,聪明而无胆,懂的东西很多,但全没有自己的见识,能言善道,但流于油嘴滑舌。
他穿西装,吃面包,表面很新,其实骨子里最旧。半洋半土,半新半旧的方鸿渐,在外留学时不学无术弄虚作假,回国后又看不起传统文化,他的心态,全是因为没有主见造成的,矛盾、软弱,没有主心骨,无所依持。
你不讨厌,但全无用处。
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到处都有,无所依持,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瞻前顾后,朝秦暮楚,恍惚中,大好时光,全部溜走。他们身上还有一点,就是假清高,自己过得毫无尊严,还天天对别人嗤之以鼻。
当然书中所批判的人物不止方鸿渐一个,无所不至的批判,这就是钱钟书所要达到的效果。他批人,其实也是在批文化。
钱钟书,他的从容背后是一眼看穿的深刻,幽默背后是忧国忧民的深思。知识分子,从来都是改造社会的先驱,批判他们,是对他们给予了希望,而要改造社会,必先造就新一代有担当,有健全人格的知识分子。
这是钱钟书的一个理想,他把《围城》,写成了《儒林外史》。
03
“围城”理论,书中套在了爱情身上,但生活中的围城,怎会只有爱情?
工作是围城,在校时觉得工作好,工作后才想起在校时的幸福。
钱,也是围城,本以为挣很多钱可以开心,可是钱哪有赚完的一天呢?
……
原来人生处处是围城,人永远也不满足,所以围城不断,盲目,也不断。
正如鲁迅先生评论《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每一个人看《围城》,也能看到欲望,看到属于自己的围城。
这也是《围城》的优秀之处:我们在对书中主人公的爱情、命运思考之余,在捧腹大笑之余,可以返归自身,可以理性冷静地思考自己的人生和现实。
曹雪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读完《围城》,只希望自己以后慢慢洞明世事,通晓人情,做一个好人,也做一个有用的人。
汉版钱钟书的《围城》是无区别的,出版社:上海晨光出版公司。
《围城》作者钱钟书,创作写于1944~1946年,诚如夏志清先生所说,它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一部小说,首先《围城》有一个鲜明的主题,揭示一个存在困境,故事又发生在动荡的抗战年代,小说里人物的命运随着时代迁流,真切地反映出那个战争年代的人的生存状态,有一种实实的在场感。其次《围城》最为人称道的是精彩生动的描写,一个个妙喻把作者的想象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对人物的刻画入木三分。《围城》还包含深刻的文化寓意,作者本身就是渊博的大学者,他把一些文化批判巧妙地寄寓在小说中,彰显精湛的艺术造诣。总之,《围城》是部浅的人读来有趣、深的人读来有味的伟大的小说。
本书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流传世界各地。
英文版《Fortress Besieged》
珍妮·凯利(Jeanne Kelly) 茅国权(Nathan K Mao) 翻译(此版本被收入英国企鹅经典文库)
法文版《La Forteresse assiégée》
塞尔望·许来伯(Sylvie Servan Schreiber) 翻译
日本版《结婚狂诗曲》(囲城)
荒井健 中岛长文 翻译
德文版 《Die umzingelte Festung》
莫宜佳(Monika Motsch) 翻译
俄文版
索洛金(V.Sorokin)翻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