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看鲁迅文学成就,主要原因是没有长篇来压卷。
鲁迅作品政治目的都太强,讲求实效性,没有时间创作大型长篇。鲁迅写长篇会是什么样子没人知道,这是中国文坛的一大遗憾。
鲁迅这种创作风格无法成为文学主流。即使被推崇到妇孺皆知,仅从文学角度,仍然是一个特立独行的非主流作家。不过以鲁迅的水准也当得起这种推崇。
说鲁迅文学成就不高是只从创作风格着眼了。鲁迅本质上是一个文人,但是鲁迅的作品本质上是晸治。
然而鲁迅的伟大之处也在于,他从旁门左道入手,登上了中国文坛的顶点。
鲁迅对后世文坛一个不良的影响是:人们习惯于把鲁迅作品当做中国文学的衡量标杆,忘了鲁迅从风格上来说是不值得批量复制的。见到只谈儿女风月的文人,便指责“不够庄重”,“靡俗浅薄”。对古人的文章,要么贬低,要么研究出些“大格局深层次的意义”套上来。
不过这些不由鲁迅本人负责就是了。
从创作手法、文学语言、主题、立意上来说,本该成为中国文学主流的是张爱玲。张的作品,能看到对几千年本国文学的继承,也看到同时代西方文人思维的影响痕迹,正是大时代里一个走向世界的中国文人应有的样子,十分的难得。可惜却被边缘化,也是唏嘘。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作家,大都是提倡白话文的先驱。中国出现近代文学史上的白话小说和现代诗歌,这应该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大进步。但在当时的知识分子阶层,古典文体还是处于主流。例如:他和她字的创造性使用等,在现在看来似乎平常。但在当时就不亚于一场革命。所以在新旧交替时期出现的文学作品,像鲁迅先生等一批作家的文章中通常有很多文白相间的句子,和很多通假字使用。而且当时没有普通话一说,文学作品中方言又太多。种种原因,造成了现代青年学生认为晦涩难懂,文理不通的现象。就连最为人们认为通俗易懂的林语堂的书,现在看来也是如此了。这种时代的隔閤,古今皆然。比如:读秦,汉典籍会看到先贤评注,但这评注到后来又没人能懂,就有人在评注上再加批注。另外,鲁迅的文体以议论文为多,多是用作战斗的。当时的政治环境下,也只能旁敲侧击或比喻讽刺。所以更加大了理解难度。认为鲁迅文学水平不高的人,实际上是看不懂,也难以明白当时的社会背景而己。
现在人读不懂鲁迅文章是多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时间距离。鲁迅的作品都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前的文章,又是刚从文言文过渡而来的,语句的现代汉语节奏和简朴不是太印欧化。二是鲁迅杂文中的冷嘲热讽现代学生掌握不了。三是鲁迅文章中用了许多修辞,现在的学生不懂。四是现在的学生对鲁迅为文时的历史背景不甚了解等等,由此造成鲁迅文章的难理解。归根结底,还是学生语文水平太差了。有人说鲁迅的文学就不高,我想,可能是因为鲁迅没有长篇的小说和剧本。而郭老、茅盾、老舍、巴金等作家,都是丰产作家,都有大部头。而鲁迅只有一部中篇《阿Q正传》和二部短篇小说集一部散文集,一部新编故事集,其余的多是杂文集。但鲁迅杂文的艺术与风格,却是无人能及的,他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开了现代白话文的先河。从思想与艺术的角度看,鲁迅在现代文学史中坐第一把交椅,应该是名副其实的。不服的人也可亮出自己的作品来,比较一番。
那得看是谁说的,嘴巴长在别人身上,他们要怎么说那是他们的自由。自古以来,哪有一个人是得到百分之百赞扬的?大多数人都是毁誉参半。但是,那又有何妨,是非功过,任由后人评说吧。
鲁迅的文学作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特殊的意义,对于抨击旧社会旧制度,唤醒人们的思想具有独特的历史作用。这是对他的文学作品具备的社会意义的肯定。至于文学成就,那些人说的没多高是指多高?又是和谁比呢?
自古文人相轻,有些同行互相诋毁或者仇视也是有的,但那毕竟更多的是一种竞争的味道。至于外行人的评论,要说他的成就没有多高,那就得拿出比较的证据出来。或者评论的那个人本身成就比鲁迅高很多。
其实,不管鲁迅的文学成就有多高,他的作品所具有的讽刺和评判让人印象深刻。他的一些作品直到今天还广为流传。这本身就是对他文学成就的一种肯定。至于有多高,那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评判标准。
你可以随便去问一个中文系的学生,他会模仿鲁迅吗?
答案十之八九是不会。
提出所有思想性,鲁迅的文学水平之高也是罕见的。
鲁迅的弟迷多如牛毛。
比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惟愿此生写出鲁迅一样文章。村上春树也是鲁迅的弟迷。
至于中国但凡有点文学能力的人,那就是人均舔狗了。
你可以模仿村上春树的小确幸,你可模仿王朔的痞子文学。
想去模仿鲁迅那就凤毛麟角了。大先生的文笔机乎无人模仿,因为我有文学水平的人不会无知无畏。
思想高度比文笔优美更重要。比如有个人擅长写风景写人物心理,堪称之最,但是他性别歧视、种族歧视等,所以文字再优美也无法传达平等博爱的思想。跟文学的思想高度比,仅仅文笔优美对社会是没多大意义的。又比如有人弹钢琴,得一百分,技术上无可挑剔,但有时就觉得听着不那么享受,缺的就是思想是对音乐的热情。这种例子太多了,很多烂片看上去什么都是制作精良,就是烂,因为没有精神、思想、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