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本上的知识和优秀的思维是需要反复地去阅读、去思考,才能真正地内化成自己的东西,才能真正运用出来。这需要你长期拥有这本书,才能在有感触的时候及时翻阅它,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而借书不方便长期持有,更不方便在上面做笔记,比起买下这本书进行学习,显然效果要差很多。
我对我挚爱的东西:书就像爱情要绝对的“自私”,一个人拥有它。
我认为至少有四个原因。第一个是方便程度。一般人家庭处所距离图书馆还是很远的,比如我,去社区图书馆的话,得骑车一刻钟,走路的话可能要二十分钟,甚至半小时。如果去更大一点的图书馆呢,走路加上乘地铁得四五十分钟,往返的话,就一个多小时了。而自己买书的话,我放在书房,想读的时候去取,需要的时间不到一分钟。自己买书显然是更加方便了。
第二个原因是,自己买的书,可以在上面写写画画,而图书馆的书,一般人是不好意思在上面写字的,毕竟读书人基本的公德心还是有的。而真正阅读一本书,真正想消化一本书,很难不在上面写写画画。我以前看书不喜欢在书上写字,每次看完一本书,书都是崭新的,连折痕都没有。后来渐渐发现,自己这样读书很低效。书籍是消耗品,没必要这么小心翼翼。开始学会在书上写写画画之后,我的阅读效率提升不少,对知识的归纳能力也变强了。
第三个是图书馆图书种类的问题。别看图书馆书多,有时候你想看某一本书,他们真不一定有。我在学校时,一本新书出来可能半年才能进入图书馆,甚至不止,这个时候你想读,只能自己买。另外还有一些书绝版了,二手渠道很容易买到,可能就十几块钱,但图书馆就是没有。这种情况,只能自己买了。
第四个原因,是自己买书有助于思路的整理。自己买了什么书自己心里清楚,像是归纳出了一个私人的知识谱系。但如果从图书馆借,就很难有这种感觉。
图书馆的书虽多,但它是属于大众的,而不是个体。图书馆的书分了很多类,有些珍藏版的是不能再借的,只能是在馆内阅读。还有些资料的书籍,我们借阅后,我是觉得我们不能再上面涂涂画画(不能把它当做是你个人,当练习题似的做的满满的)想做题的话就自己去买。
图书馆的书是公共资源,只能看,不能写。但是对于中国学生,学生看的书绝大部分都是要在上面书写的。这种每个学生都会有的学习行为绝不可能用图书馆的书解决,这样学生必然要买书、得到书本身。
梦想自己有一间书房,浅色的木地板,书架结实实用,过往买的书都在时光的架子上胪列。是看得见生命的来时,读得出个人内在的精神成长轨迹。当然窗外最好有园林,呵呵。所有这些令我找的见存在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