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上学读书学历史的时候,认识到了很多古代的朝代,如果是一些历史爱好者的话,现在还能轻易的背出历代王朝和他们的国度。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在我国古代,凡是统治时期较长的王朝,它们的首府基本都集中在北方,而鲜有在南方出现。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有北方地势较高,是中国龙脉汇聚之地这么一说。历代王朝的开创者,哪个不是一方枭雄?为了能让王朝延续下去,肯定会选择一个“王气”十足的地方定都。而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在这里就很值得探讨。
图:古代都城分布图
关于南京“王气”的说法来源
一是楚威王埋金
“考之前史,楚威王时以其地有王气,埋金以镇之,故曰金陵”——《景定建康志》
根据史书记载,楚威王来到金陵邑后,站在清凉山上向西北方望去,看到庐龙山(今名狮子山)一带气射斗牛,光怪烛天。意思是有一股紫气直射玉皇大帝所在的北斗星方向,光芒怪异,如点了蜡烛,把天际都照亮了。可能是身边的术士,告诉楚威王这是一股王气,山里埋有宝剑,地下可能还有宝。术士献计,在现王气的地方埋金,以镇压之。庐龙山紧靠江边,术士在附近的龙湾金陵冈处,埋下在古人眼里有灵性的金人。后来百姓知道这里有金人,遍纷纷挖山凿洞,搞得这山四面的风水都被破坏了。“金陵”一词正是由此而来。
图:六朝古都南京
二是秦始皇东游镇压东南天子气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卷六)载,这一年秦始皇确实出行东游,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游。当时丞相李斯陪同出游。从西安出发以后,十一月到达云梦(今湖北省孝感市境内),向九疑山方向遥祭虞舜,然后沿江而下。就是要镇压东南地区的“天子气”。
再回过头看下南京的周围环境。在我们的认知中,南京最大的地理优势是“长江天险”,虽然现在长江水系大面积枯萎,但在古代,那真是天堑。理论上讲,天堑在防御上很有用,但其实这个安全并不是绝对的。如果我们仔细看的话会发现,南京若是想要防守,需要在北面以江淮之地作为屏障,否则隔江死守是守不住的,其次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需要保持西面长江上游的控制。荆襄之地必须在手里,才能保证下游的安稳。所以三国里,刘表死后刘琮投降曹操,荆州之地为曹操所据有后,东吴文臣一片地投降之声。然后遍观南朝时期的政变叛乱,自长江上游往下游打,都是势如破竹的。南宋保住襄阳,还能隔江而治许多年,一旦襄阳失守,局势立刻糜烂。
图:楚威王
其次,地理位置所造成的环境,塑造了地区人民的性格和思维惯性。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规律,就是中国的政权,从来都是从北向南,由北方来统一南方。
古代南方统一北方的情形只有一次。
朱元璋北伐。明朝建立的时候建都南京,之后就北伐,很快攻破了元大都,把蒙古人赶回了漠北。
但是明朝随后的发展大家也都知道了,朱元璋的孙子当了几年皇帝后,被他的叔叔燕王朱棣推翻。而燕王朱棣在做皇子的时候就是呆在北平防御边寇,深知北边边防重要性的他随后便把首都迁回到了北平,改名为北京,美其名曰“天子戍边”。
图:明成祖朱棣
我们都知道,北方地势相较于南方更为平坦开阔,在以农耕为主要生产力的古代,北方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发展都要早于南方,因此文化和经济中心在当时逐渐向北方靠拢。而南方由于缺少开发,大量农田无人开垦,加上人口迁徙,劳动力和发展都无法与北方相比。
除了经济和文化之外,因为地理位置的差异,南方以小农农耕经济模式为主,而北方一直都是以游牧民族发展,长此以往,北方的战斗力逐渐开始优于南方。
而由于文化经济发展的不同,北方形成了以众多小部落游牧民族为首的势力,崇尚武力,只有打服了才听话,因此都城建在北方是为了对他们进行政治管理,同时辅以军事威慑。而南方由于是单一的小农经济,受农耕文化影响较大,反而便于管理,战斗力相对于北方而言较弱。
加上我国地形天然造成了北高南低的特点,北方具有居高临下的优势(别小看这个因素,在冷兵器时代,地理因素及其重要,即使现代战争地形地势仍是影响决策的重要因素),依靠江河作为屏障其实很难抵御北方进攻,因此古代的王朝主要威胁来自北方游牧民族,而要保住这些战斗力彪悍,机动性强的部队,就需要至少保住甘肃-山西-燕京-山海关长城一线。
举个例子,唐末在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后,整个宋朝虽然经济繁荣,但面对辽、金始终处于被动防守态势,最终被逼南迁后灭亡。而为了保住这条防线,都城就不能太靠南。历史上凡是强大的王朝都是向北发展,这也就是为什么朱棣即使在众多大臣的反对声中,还要坚持迁都北京的原因。
图:燕云十六州
此外,还有一些基础的民生要素也决定了定都北方的原因。
其一:交通
南方虽然水网密布便于水运,但是山路崎岖,在古代技术手段落后的情况下,反而不利于修路,而一个都城要是全依靠水运的话,弱点也将十分明显。
其二:水患
水利即是南方的一个优势,也是一个隐藏的劣势。为了保证漕运和人口用水以及农业灌溉,定都的地方肯定不能离水太远。但是南方水患严重,如果在南方定都,还要随时防范水患,很难权衡利弊。
其三:经济
作为一朝之都,其必定是国家的经济中心。而古代的王朝大多为汉人所创立,汉族文化发源于长江以北,黄河流域,所以在北方定都也是顺势而为。
南方战国时候还比较荒凉,后来秦朝建立征服南方以后慢慢的随着北方先进生产技术和大量人口为了躲避北方战乱迁徙到南方,慢慢的使得南方开始繁荣起来,特别是江苏浙江一带慢慢的成为天下粮仓和赋税的重地。不是为什么强大的王朝不愿意定都南方,而是定都南方的王朝,往往都是一些偏安王朝,比如陈、梁、宋这些王朝,南国富庶又有长江天险可以据守,纸醉金迷使得朝堂上下丧失进取之心,往往都不会很强大,最后被北方王朝攻灭。而且南方王朝因为缺少战马的原因,历史上南方统一北方的例子很少很少,比如明朝从金陵起家逐渐灭掉陈友谅和张士诚随后北伐灭掉元朝。明朝开国之初定都金陵也就是现在的南京,很大程度是因为那是明朝的起源地,朱元璋也深知定都南方的弊端,传言朱元璋和刘伯温等人在建国之初,考虑了几个地方:长安(西安)、大都(北京)、金陵(南京)、汴梁。认为长安作为古都,镇守关中,北拒北方然而对于江南地区则有些鞭长莫及,定都关中粮食漕运需要依靠运河由江南和蜀中供给,随着气候变化,慢慢的关中已经有些干旱漕运不便不适合定都了。金陵为国都的历朝都气数不久,都是偏安王朝,金陵应天府宫室城阙迁徙无常,几经开挖填塞,以至于地脉难收,王气泄尽。其次,有些大臣认为"有天下者,非都中原,不能控制奸顽",明南京聚宝门藏兵洞,而且应天偏处江左,在位置上作为国都不是十分理想,只能暂时定为国都同年三月朱元璋攻取汴梁,实地考察以后发现汴梁周围无险可守,四面受敌不适合建都,南方纸醉金迷容易丧失进取知心,贪图享乐奢靡成风很快灭亡。千百年来威胁中华的胡马蛮夷皆出自北方,但凡盛朝盛世建都都将戍边制作为第一要务,将北方久经动荡尚未平定,考虑天下安定以后再行迁都大都,金陵应天府降为陪都实行南北两京制。后来朱棣当了皇帝迁都北京,那一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就是出自朱棣之口。
南方太富了,古有,苏湖熟,天下足,也就是有湖南,苏州的稻米就可以养活天下人了,苍禀实而知礼节,又富庶,又懂礼貌,守规矩,这样的地方人好打交道,不需要太多管理,他自然赋税钱粮就上交国家!你把国都定在西北你试试,关中盆地面积又小,产不了多少粮食,,前面黄河,秦岭古代交通极为不便,要翻过秦岭才能进入黄淮海大平原才能运一点点物资进来,后面黄土高原戈壁大漠,黄土高原上就是边境线,匈奴,游牧成天打进来抢东西!那怎么办,你定都江南是可以富庶无忧,据长江天险抵抗野胡匈奴!但江北中原,西北大片土地就丢了!还能怎么办!定都北方,振慑杂胡,匈奴!天子守国门!这其实是一种无奈且现实的选择!谁不愿去江南??春来江花红似火,能不忆江南?
因为北方是有悠久的历史的,历朝历代在北方定都的朝代特别的多,四大古都有三个都在北方,各王朝对都城的修建都特别多,致使这些都城都坚不可摧,另外还有上一个王朝留下的宫殿,比如说故宫都供明清两朝居住。还有文化上黃河流域是我中华文化的起源地,而南方直到秦时才打下来,自古以来就是荒蛮之地。最后就是地理位置。西安处于关中盆地四面是山,易守难攻,还有一个被黃河所阻的出口。北京北面为燕山,而且还是平原地区,如果是一个统一的王朝则北京也是处于全国中心,是绝佳的定都位置。
.南方古来被视为蛮夷之地,素有“南蛮”之称,估计这是不选择定都南方的原因。
不是不考虑,就是考虑过才定都的。两个考虑,一是人口聚集,可以看到全国性的首都都在大平原大河拐弯处选址。特别是几个大平原交界处,如西安洛阳,可以认为处于关中平原黄土高原豫中平原交汇处。北京处华北平原蒙古高原东北平原交汇处。南京处长江下游平原中游平原江淮平原交汇处。所交汇的平原越大人口越多定都几率越大。二是军政经考虑。三者往往不能兼顾,如北宋开封缺军事,所以要驻守80万禁军。西安缺经济,所以唐时常就食洛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