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犹如华夏文明的第一缕曙光,照亮了中华文明的漫漫长河。从仰韶遗址出土的石器、骨器、陶器、蚌器等器物来看,这表明了新石器时代华夏先民智力的提升及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这里的陶器不但可用于贮存谷物,烹饪美食,而且它变化多端的优美造型和装饰更满足了人类审美的需求。在这些陶制品中最具特色的要数精美的彩陶,它不仅色彩绚烂,而且绘有精美的装饰图案,其纹饰有宽带纹、网纹、花瓣纹、鱼纹、弦纹和几何图形纹等。精美的彩陶是仰韶文化独具的特征,所以“彩陶文化”也一度泛指中原地区这一时期的原始文化。
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主要分布于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南部和甘肃东部,其时代约在公元前4515-2460年之间。彩陶艺术是仰韶文化的一项卓越成就。这两个著名的彩陶盆显示了仰韶文化遗物迷人的艺术魅力。彩陶盆二内壁的图纹是鱼和青蛙,因其多子,而为先民所崇拜。彩陶盆一的两个图案比较抽象,如果将它们与彩陶盆二对比,则网纹可能代表青蛙,另一图案大概是人面鱼身,鱼身被展开为三面,与后来的青铜器文饰有共同之处。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仰韶文化的发现与初步研究,是从中国地质调查所顾问、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开始的。据先秦文献记载的传说与夏、商、周立都范围,远古的先民大体以西起陇山、东至泰山的黄河中下游为活动地区;主要分布在这一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两个类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认为是远古先民的文化遗存。
中国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因最早发掘的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而得名。其分布,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汇集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共发现遗址约1000多处,经较大规模发掘的典型遗址有10余处。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它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文化,其村落的房屋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布局,周围会有一条围沟,村落外会有墓地和窑场。除农耕外仰韶文化的人还懂得进行渔猎。那时的人们已懂得制作简单的工具及器皿。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一种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其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即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持续时长2000年左右),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