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是东方哲学核心的核心(梅墨生),书法的最高境界正如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所说“能移人情性,乃为书之至极”。会、好、精、绝、化,书法至“化”境,当属最高层次。有人说,书法要雄强厚重,厚重不如朴拙,朴拙不如老辣,老辣不如天真,天真不如童趣。综上,书法的“移人情性”“化境”“童趣”,就是书法的最高境界。
纵观书法史,已臻化境的书法家凤毛麟角,就是神品之下的妙品、逸品、能品也差强人意。古人云,画是八重天,字是九重天;虽然说书画同源,但从本质上说,书法是东方艺术哲学核心的核心。书法: 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囊括万殊,裁成一物。而且书法的写作,是一次性的,不能修改,自然加大了书写的难度。
自二王以降,书法达到二王标准的,几乎没有。“三希堂”中有两件作品是二王的,即使是“伯远帖”后人也难以望其项背。欧虞褚薛、颜柳欧赵、苏黄米蔡
、翁刘成铁,就算是书法史上“高标”地位了演绎着,但是,距离“化境”“童趣”“移情”,还有诺大差距。纵然出了几个“怪才”,如:怀素、杨凝式、杨维桢、祝枝山、王铎、傅山、八大、扬州八怪……,尽管使尽浑身解数,亦难达化境。
中国人是聪明的,模仿力强,可塑性大。画界张大千仿石涛一绝,矇过了诸位大家;北宋刘道醇:“李成之笔,近视如千里之远;范宽之笔,远望不离坐外”。及至清代“朝市之子喜四王,江湖之儔重石涛”;可谓:理乃意之本,笔为意渡津。画界的高仿、临摹、创新,给丹青。
反观书法艺术,一干人等“急功近利“躁动不安”,打着现代”“抽象主义”的旗号,你方唱罢我登场,置书法创作规律于不顾,见疑称疑、得末行末,抛弃“违而不犯,和而不同”“留不常迟,遣不恒疾”,的书法艺术规律,在那里“乱书、盲书、吼书、射书”,伪称“放浪形骸”“书写自然”“解放天性”“散其怀抱”;甚者援引谢无量、徐生翁等极少数书家面貌,愚而自用,刚愎自用,到头来“画虎不成反类犬”贻笑大方!他们有头有脸,有的有能力写好。但,为什么出现如此令人费解的尴尬事呢?林则徐说的好: 观存养在纷华时,观操守在利害时。孙犁先生也说:远闹市,不做盟主。老子: 攖宁处世。看到了吗?这,就是胸怀、志向。书法也一样,当你汲汲于名利之时,距之愈远;当你淡然处之泰然自若之时,名利自来。
由古及今,“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心正则笔正”,欲成为书法大家,欲达到书法最高境界,不能离开一个“愚”字,不能少了一个“淡”字,不能忘了一个“勤”字。我国著名书法大家、理论家王全聚先生的”艺术四通论”很给人以教益:艺术要与天通;与古通;与人通;与心通。
只有调和鼎鼐、汲取众长,长期、艰苦临摹,为我所用,才能有可能达到书法艺术的较高水平。
书法在中国的地位,就是围绕汉字所建立的文明的至高存在之一,书法在中国是汉字书写方式和书写艺术的存在!书法,书的是汉字,从甲骨文到篆隶楷行草,从碑刻,到木刻,从纸上到布帛上,使用刀笔,毛笔,硬笔等不同方式去书写汉字。但这种书写又往往超越汉字的实用意义而存在,而是成为了一种艺术形式,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审美表达。
书法是民族精神,民族哲学,民族审美的至高体现方式之一!书法中包含的阴阳变化,动静虚实,包含的中庸之道,自然之道,修行之道,点横竖撇捺都蕴含着精神,轻重缓急都隐藏着情绪,章法布局更是包罗万象!无处不在的渗透和彰显着中国人的智慧,审美,也无处不在的培育着滋润着中国人的精神!
在中国,书法是中国人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的。前段时间中央下达文件要求文化回归传统,书法正式纳入高中必修课,然后全国缺少50多万个书法教师,能嗅到书法的作用吧。因为社会只追求物质而不重视精神文化,必将不利于安定和谐。
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除了有一定的使用功能外,又同绘画一样有供人欣赏的艺术功能。它既是具象的又是抽象的。作为摹写每一个汉字的具体形态而具有辩识性,它是具象的;而由此所表达的创作者的心灵世界给欣赏者不同的想象,它又是抽象的。
中国人崇尚书法,正如欧洲人喜欢音乐,钢琴是欧洲人家庭的标配,书房就成为中国文人不开或缺的精神花园。书法是中国人陶冶性情,抒发情怀最重要的方式,从汉末至今,绵延不绝,从未中断,是中国人文精神发展的轨迹,可与欧洲音乐相媲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