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所谓天命,指的是客观的限制,是人力所无可奈何者。不惑之前的工夫境界,都在自我精神意志的培养上,知天命则转向客观世界的体认。就是知道一事之成败受客观限制,非人力可为。既不是你努力就能控制,也不是谁的阻碍就能限制的。知天命是把注意力从事实的成败转向价值的应该。即使知道不行,也应该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因为要行其义。
“知天命”是孔子“天命观”的范畴,“天命观”是孔子思想体系重要的内容。“天命”是一个很大的范畴,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在它的管控范围内;“命”往往是指人的寿命和气运。即孔子所说的,人的寿命的长短是由其自然规律决定的,也就是“死生有命”。知命,知己之命运;知命,知己之使命;知命,知己之责任,知有所必为,《易》所谓“君子不舍其命”。
我更倾向于,去除我们的认知,就简单的理解为孔子对一生的总结!知天命,孔子只是表达了他在七十岁的时候,用七十岁的心态看他五十岁的状态,这个状态我们普通人多多少少也会有所感悟,五十岁是人生的转折点,很多人在那个时候都有一种灵魂出窍的感觉,就是另外一个你开始审视这一个你,你会问自己很多问题。
孔丘不知道天命,老子知道但不知道如何丧达。道可道非常道,但是现在知道即道是大爱,道是宇宙之唯一真神。太初有道。即宇宙未创造之时道就存在了,道即造物主。一切来源于道。道无相无色。道无处不在。人之天命在道的眼神里就是蝼蚁。人之所以成人,人生十七世的意义是互助,愛人。
天命,即人生的使命。五十而知天命,即到了五十岁才明白自己这一生的使命(教育工作者)。全句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从十五岁立志于当老师,到三十岁才能用教书的收入养活自己(而立),四十岁了才算是对教育行业有了全面的认识(不或),五十岁了才明白,原来自已这一生的使命就是从事教学事业。
孔子所谓命,也指客观世界的限制。不同的是,孔子并不设置一个超越的人格主宰——神,不追求向神的超越。也不会超越现世而追求一种精神超脱。个人的精神就在这受限制的现实中显示出他的义来。在不受人力控制的命中建立人的价值秩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