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说到底,读的都是自己的人生。在书中,学习新的知识运用到自己身上,开阔自己的眼界,让自己即便足不出户,也不至于消息闭塞,眼界狭隘。读书说到底更像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少走一些弯路。书,就是作者的经验和智慧,花很少的一点钱,就能得到一个作者的智慧集锦,他走过的弯路积攒下的经验教训。这真的是一件非常划算的事情。记不住读过的书,总是会忘。这真的是再正常不过了。我们的大脑是用于遗忘,而非记忆。每天要看见那么多的东西,如果大脑都记住的话,大脑很快就会崩溃掉。所以,大脑是渐渐遗忘的过程。但是我想,这个应该是让你觉得苦恼吧。是想要记住自己读过某本书,是想要证明自己没有浪费时间和生命。任何事情都有方法。读书也是一样。读书也要讲究方法。不是从头到尾一字不落的读,关上书却什么都不记得,这不叫读书。这样的读书也只能称之为白读了。
有人说,读书是最美丽的姿态。当然,如果解决了温饱。如果衣食住行那点事都忙不过来,又怎能想到去增加人均阅读量呢?欧阳修说过一句话: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说出了立身、立学、读书的关系。读书可以使人具备安身立命的本领。从人必须生存下来这一最低层次的需求必须满足的前提来说,这就是读书的第一要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读书要有选择性,针对一个方向、一种门类、一种需求,从基础到高端不断进取和提高,这就是为学。这样做,最后就能达到术业有专攻的效果。从经世致用来讲,如果社会接纳这种术业,这样的读书人就可以安身立命了。那些为中考高考而读的学生不是如此么?当然如果这已经不是第一需要,那么读书就可以有更多更高的追求。粗布大缯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让人长知识长学问、涵养美好的气质。读书的终极要务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实现灵魂的自由。
读书能让你由世界之大看到自己的渺小,让你在思考过程中体会到由心的孤独却不会寂寞,让你对世间万物的存在充满好奇与敬畏,让你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懂得体恤共情,这都是它的有效功能和意义所在。我提倡的读书方式是多看不同类型的书,只看单一种类型的话,那可能难以拥有宽豁的心境与独立思考能力。难以区分阅读的界限与个人的狭隘。有书为伴的日子总是好的,它让你内心笃定却又不会过于固执,它能让你看见他人眼中的世界,也能让你清楚的知晓自己。写完之后蓦然发现以上内容已经被前人用一句话从侧面给形容透了:「已识乾坤大,尤怜草木青。」读书的人,既能抬头仰望星辰,也能低头看见自己,感受到脚下无数细小却蓬勃的生命,在寻常状态中孤单却不寂寞,丰富但不自满,悲悯而不悲伤,那种生活该有多么美。
读书即个体生命获取思想,想要赢得智慧而不断告别愚昧的一种行为方式,在一个健康有序发展的社会里,个人的读书时间首先应该是从家训(称为家书)开始。步入学校即接受一种法定的义务教育逐渐奔向高级,但更多的读书时间是在人生走向社会的生活阶段!人生有三层楼:物质生活(思想)、精神生活(道德)、灵魂生活(智慧)。但大部分人的一生都只生活在1、2层楼,得不到3层楼的生活!想要得到3层楼的生活就必须以书本为友,尊重人类从尚的思想道德和智慧,对于一个缺少读书风气的社会是一个不可能有希望的社会,对于一个没有从尚思想道德和智慧的民族是一个不可能有希望的民族!
首先不要想着做什么事都要有一个目的,当然不可否认,做的每一件事都想要寻求一个目的,不然这件事岂不就是白做了? 读书对于人而言,首先是提升自己的素养。可能上学期间,读书是为了有个好成绩。而当出了社会后,读书就提升自身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学到八十仍嫌少。我们这一生必然是不可能把整个世界都走完,而读书,在这个时候,就为我们了解其他国家文化有了一个渠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也不是说说而已,虽然读书带来的变化有点小,但这是日益增长。等到有一天,你就会发现自己的素养,自己的品德远远超过了他人。
对于学生来说,读书是为了成绩,对于上班族来说,读书为了业绩,对于孩子来说,读书是为了启蒙。让我说不同的人读书都有各自的目的。不过我觉得读书是一种提高自我能力的好方法。读书是为了不迷茫,不彷徨,增长见识,提高自己的修养,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读书的好处很多,有心人会慢慢发现,当你拥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宏伟的格局,你的生活会越来越充实,学到更多的知识,感受世界的不同与精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