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看完为止。合上书,看看周围漆黑的天,突然特别想找个人好好倾诉倾诉。但是周围没有什么人。于是我写了一篇1万字左右的读后感,才算把心里这些话给说了出来。感觉畅快淋漓。其实我不是个有写读后感习惯的人,甚至我从来不写。可这本书给了我这个动力。整本书一气呵成,从头到尾,书里角色不多,但是每一个人都刻画的非常细致。每一个人的每一个行为都有出处,让你觉得可以理解,如果你是他也会有同样的选择这是很难得的。很多书的情节很牵强,生搬硬套。剧情我就不剧透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我觉得跟女作家写的很有关系,本书对情感的描写细致如发。而且多多少少我们可以在书中看到我们自己的影子。难得的好书。
看《白鹿原》,看了很久很久,读到朱先生死的那段,在地铁上一边叹气一边抹眼泪。从前年纪小,易被情爱打动,而如今的我更容易被一个人热烈的一生打动。白嘉轩那挺的直直的腰板;白灵死后,在梦中的村口闪过的那一只白鹿;年轻人洒下的如同鸡血般的热血;村民和白鹿原这块黄土地深深的不可分离的情谊,这些片段都曾让我迁思回虑,汗毛倒竖。
《生死场》中,对于乡村景物的描写飘逸着诗性之美,萧红以她特有的细腻和源于生命的体验。人被美景囚禁,这是一个巨大的隐喻也是悲哀。这与当下人们的生存状态恰巧有着某种共性话语。物质越来越丰富,世界的色彩越来越炫,可我们的内心却空洞无物,灵魂在苍白地游走。她从容的叙事手法让人不得不去佩服萧红对于生命体验的诠释。
很明显的,就是我想一下子看到最后一页的结局,可是依然不想翻到最后一页只知道一个结局,我想知道全部过程。不想跳出作者的思维知道最后。很矛盾的一个心理过程。而且即便读到最后,你即会长呼一口气,亦会不甘心原来这就结束了。
阅读的过程中,很容易的全身心投入而忽略周遭的一切。记得当年的阶梯自习室看《看见》,自习室外学校在挖管道各种器械声音嘈杂,早上八点开始看,看完的时候已是中午时分,发现自习室几乎没有人,然后耳畔传来楼旁电钻的声音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打LOL的时候,女朋友发短信不回,一遍电话不接,两遍电话摔手机那样投入。读完以后就像是游戏结束,心满意足痛痛快快大呼过瘾,带上搓衣板走在找女朋友的路上那样开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