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想说的是,提出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去了解过中医的,但显然,了解的不多,用心不良,中医黑一个!但是西汉确实没有控制住疫情,但是西汉疫情成就了《伤寒杂病论》,在这之前是没有系统的诊断手段的,或者说是没有一本医书能够系统的说明诊断方法的!直到《伤寒杂病论》的出现,而《伤寒杂病论》成书与西汉疫情之后很多年了,张仲景系统的提出了三阴三阳十二正经,这才有了后代医术的发展,但重点要说明的事情,在张仲景那个年代是没有控制住瘟疫的,张仲景之所以能写出《伤寒杂病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接触的瘟疫病人多!不过自西汉疫情之后,历史上只出现过一次大疫,那就是明末的小冰河时期,在西汉与明末之间中国是没有大疫的!
西汉当时,伤寒杂病论还没被分开,更还没遇到成无己从而登上神坛。以当时医生的平均水平,对于常见的急性传染病,估计开的药一般都有效,但不能保证治愈(有效不代表一定能治好),对于不常见的一般急性传染病,估计开的药有效没效也就一半一半(这里的有效指药物对疾病是否有积极作用,而不是治愈率,毕竟很多病,不吃药,人也能靠自己挺过去),对于造成疫情的烈性急性传染病,有效的概率大概就只有两成吧。而且,这个概率和这种病是否曾经出现过,当时是否有记载有关,有记载的话一般都会有相对应的药方,未必广泛流传,但官府很有可能有相关资料。
和一般人认为的不同,中医学也是在不断发展的。以西汉当时的医学水平,你问有没有人能治疗这些急性传染病呢?我认为应该有,不过实际上有没有不重要,因为像这种大规模的疫情爆发,依靠的是全社会的医疗平均水平(包括医生平均医术水平,药品的生产和存量等,甚至,医生和患者要见面才能看病吧,无论谁去见谁,都和交通水平有关,关乎全社会的问题,还有这个信息传递速度这些因数)和流行病学水平(这个当时主要是官府负责)。影响因数太多,我们就只说医生平均水平和流行病学水平吧。
西汉可以说一下,汉代史书记载的灾疫有多次,后果如何都没有什么记载,至于被拿来作为中医的论证的,大概是《平帝纪》的元始二年“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这么一条,因为没有任何下文,单从这条来看实际既得不出中医有效控制了灾情,也得不出中医无效。不过我们至少知道一个粗线条的描述:“孝平之世,政自莽出,褒善显功,以自尊盛。观其文辞,方外百蛮,亡思不服;休徵嘉应,颂声并作。至乎变异见于上,民怨于下,莽亦不能文也。”
怎么说呢,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成书并散逸,从此论述伤寒的著作一本接一本。张仲景为什么要写伤寒呢?因为自己家里人大多数都死于伤寒,按这个死亡率应该就是当时的瘟疫。从这里开始,才有了系统讨论瘟疫治疗的书籍。然而准备从西汉时期中医对抗大规模传染病的能力发问,那只能说,几乎没有对抗能力。至于现在有没有能力,你看看广东中医药附属医院在非典期间的表现就行了,这个年头死亡数隐瞒不报毕竟还是困难了点。
在现代医学诞生前,无论是中医、西医,还是阿拉伯医,都控制不住疫情。一般情况下,都是人死的差不多了,到了某个时间点,疫情才会自行消退。
上面这段话是事实。无论在古代,还是当今,瘟疫都不是被控制住的。不过古中医早就有相关的论述。比如,古中医称瘟疫有叫时疫,认为瘟疫的爆发与卫生环境,饮食,季节气候,有很大的关系。这点与当今西医是基本一致的。远的不说,清代张锡纯,近代萧龙友,都曾因瘟疫立功而闻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