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我是初二时买来看的。头一次在书本里看到关于性的描写,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这是促使我第一次读完这本书的动力。第一遍读的时候特痛苦,各种重名儿让我几近放弃。当然当我看了第二遍,人物关系搞清楚了以后,那种作者想要表达出来的孤独感才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曾听过范晔老师的讲座,记得有一点让我印象特深刻:拉美人从来不觉得有什么魔幻现实主义,外人有这种感觉是因为他们看世界的方式不一样。随后的几次泛读中,我就被拉美文学的神秘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深深吸引。至今,我以为,拉美文学对我的语言习惯和对世界的感受有了很大的影响。或许这就是这种不同文化相互碰撞带来的神奇体验。
《我与地坛》,并不会后悔没有早看到,但如果没有在这个年纪看到的话,就会很后悔。如果早几年看,不会理解这书的厚重;如果晚几年看,又会迷茫地兜兜转转很久。我们每个人,尤其在刚刚离开学校踏入社会的时候,都会怀疑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既然人生的终点是死亡,世间万物包括世界本身到最后都会消失,那么现在存在又有什么意义。但是有一个人,一个自己身患重病未来毫无希望的人告诉你,所有的意义从来都是过程而不是结果,而这个道理只有在你真正经历过痛苦和绝望之后才能真正顿悟。这就好像突然撞见了真理,说起来非常矫情,我看书时真是为此而激动得痛哭流涕。
《草房子》曹文轩的作品。是儿童文学,但我是长大后才看它的,别有一番感悟。读《草房子》的时候,能让内心平静下来,唤醒内心深处的真善美,并且从中得到前行的力量。故事虽然围绕桑桑展开,但关于杜小康的成长;不合群,经常被嘲笑的秃鹤;悲惨的细马,纸月的归宿,蒋一轮和白雀之间错过的爱情。这些都是那么的引人思考。
必须是《堂吉诃德》。初中那时候,《堂吉诃徳》这部名著,其实被很多老师当成是一本“喜剧”作品来介绍。而《哈姆雷特》当成一部“悲剧”作品来介绍。其实二者影响力各有千秋。然而在教材里,有点偏重《哈姆雷特》,轻视《堂吉诃徳》(个人感觉)。然而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堂吉诃徳》的厚重其实是一直在增加。
《红楼梦》,大学的时候在图书馆借了上册,捣鼓着那些文字,想象着那些人的神情。古白话文虽然看的不反感,但作者对人物的描写,让你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当下次看到这个人的时候,一下就可以浮现出这个人的性格以及想象他的言情举止。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高三的时候经常看,每天就看那么几页,慢看看,会想很久。现在上大学了,还是会时不时的看一下,从哪儿开始都好。喜欢跟着昆德拉的文字去思索反咀一些情节,总是有有所体会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