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是鲁迅先生赠送给瞿秋白烈士的集句联,深切表达了二位之间的深情厚谊。对于鲁迅,瞿秋白早已高山仰止,鲁迅也欣赏和看重瞿秋白的为人和文章。鲁迅说:秋白的杂文尖锐,明了,畅达,才华横溢,亦论其杂文深刻性不够,少含蓄,说瞿的论文,译文更佳。精通俄语的瞿秋白在信中对鲁迅翻译的苏联小说《毁灭》表示出惊喜和赞美,也直言不讳地指出译文中存在的问题,并感慨地说“我们是没有见面的亲密朋友”。鲁迅坦然接受,两人以“敬爱的同志”互称,这对于大名鼎鼎的鲁迅,确是少见。
这句话是鲁迅写给瞿秋白的,鲁迅先生与瞿秋白的友谊,始于相互仰慕而逐渐形成的俞伯牙与鐘子期的知交。“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躬逢浊世,惨淡的人生,孤身奋斗,茫茫人海中,知己难觅,同道难寻。古有高山流水之交,后有鲁迅秋白之谊。可谓萧条异代不同时。当遇知心知己者,岂不倾心相向。那钟子期死后,俞伯牙怒砸琴弦,以为知音已死,毁琴以明心迹。“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人生斯世,交友皆以义,利二字为中心。然而取利者众,取义者寡,令人唏嘘不已。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鲁迅先生用它来缅怀瞿秋白,很多著名人物,高深人物基本上都发出过这样的感叹!寂寞高手,高手寂寞,一般人理解不了,甚至还会骂,“神经病”!高手有很多话,有他对事物的独到见解,可没人懂啊!都憋屈,可惜,这个时候就期待知己出现了!所以“知己”肯定也是高手!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是鲁迅先生为表达对烈士瞿秋白的怀念与敬仰而写,古往今来,世之高贤圣达无一不有如此感叹!钟子齐,俞伯雅是也,诗圣李白亦有"高处不胜寒"之慨叹,在金庸笔下的武林高手《东方不败》为求一对手,不惜掀浪于整个武林。
人们很多时候渴望得到理解和认同,沟通和倾诉,但几乎找不到一个这样的对象。这说明了人们之间冷漠一样的隔阂、内心深处的秘密与孤寂感。鲁迅先生最后的倾诉人也没了,充分体现它的孤独和寂寞。
这句话大体意思是人生的路上,朋友很多 ,但是真正知道自己的心里想什么的知心朋友却没有,人生能遇到一个知道自己的笑是不是真的开心,你想做什么都帮你的朋友就很好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