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论语·述而》)古人还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读书后面有一个目的,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有关调查也发现,虽然大家认为富人奢侈(57.1%)、贪婪(52.7%)和腐败(45.0%);但同时92.9%的人又希望成为富人。 从理论分析角度看,仇富也是爱富很自然的一个逻辑延伸。一方面,人的欲望是无穷的,另一方面,资源又是稀缺的。如何让有限的资源满足无限的欲望,其中个人尽可能多的占有资源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条件。
从人性的一般特点看,产生仇富的深层原因是个人对财富所具有的强烈占有欲。仇富是仇富人,爱富是爱财富,不是爱富人。仇富的本质是爱富。这里仇是手段,爱是目的。对别人拥有财富是仇,对自己拥有财富是爱。财富本身是硬币,恨与爱只是这枚硬币的两面。对自己而言,体现的是硬币爱的一面;对别人而言,体现的却是硬币恨的一面。从社会现实角度看,爱富是大多数人都有的一个很正常的心理。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富之心,也是人皆有之。当然,个别不爱富的“超人”也是存在的,但这里仅谈的是一般情况,而不是一些特殊情况。
一个人仇富的心理与爱富的心理应当具有一定的正比例关系。另外,根据边际效用递减法则,在物质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一般人们对拥有物质财富的效用水平相对较高,所以,贫穷有加剧仇富心理的作用,相反,随着一个人财富的增加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其仇富心理也有一个递减的趋势。
首先,贫穷是这一类人共同的通病。他们自己的生活过的不好,也许有的人试图改变,但是最后失败了,也许有人的天生懒惰,从未曾想过改变自己贫穷的生活。久而久之,这种人会产生一种极端的心里,就是见不得别人有钱,他们认为别人有钱就会看不起他们,所以他们也开始仇富了。
富人中有合理致富的,也有不合理致富的,对富人也要区别看待,不能一概而论,一概仇之。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应立足于综合治理和制度创新,让大家都有一个合理和公平的致富机会,而不仅仅是只有一小部分人有,而大部分人没有或者很少有。
仇富就是这种个人痛苦的一种外泄表现。相反,如果一个人彻底放弃了对财富的欲望,那么,他或她也就没有必要产生仇富心理。所以,排除其它因素的影响,一个人仇富的心理与爱富的心理应当具有一定的正比例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