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杂文是他一生中最主要的文种。在杂文的写作中,先生的驾轻就熟、旁征博引、举重若轻的各类行文技法运用的炉火纯青,处在当时的那个时代,这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千秋笔法,在先生那里成了他杂文的标志性技巧,并由此开拓了白话文表达的新空间、开创了白话文写作的新范式。但站在今日来看,由于时代环境的隔阂与疏离,加之我们接触先生文章的时候一般都是在中学时代,自身阅历尚浅,这种时代和阅历上的“鸿沟”导致理解的困难在所难免,而我们历来在语文教学上的维度过于机械单一,往往在看鲁迅与当时其他文化名人的论战中只能看到先生慷慨激扬的“一面之词”,没有比较没有对比,虽然书中的注释“多于牛毛”,但难免有主题先行之嫌,对先生文章的解读有“隔靴搔痒”之憾,导致我们眼中的先生过于“脸谱化”。同时,先生所处的时代正是白话文运动兴起之初,当时“野蛮生长”的白话文还不成熟不完善,文白夹杂是那个时代文风的主要特点,所以有些文章看上去确实晦涩难懂、佶屈聱牙,但这并非先生之过,而是“襁褓期”白话文的先天性“缺陷”。
我觉得鲁迅最引人注目,对我们文化最大的贡献,是他走在了文字文化改革的最前面。在五四运动中,文字文化改革的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运动中,鲁迅是身体力行的,是走在最前面的。提倡白话文对中国文字文化大众化普及化的意义极大。鲁迅在文化领域最大意义在此。为此鲁迅写出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曰记》当然还有阿Q正传祥林嫂等白话文小说。要说鲁迅的文章真就那么吗?是的,他是白化文文化文学开拓者践行者,更是一个接触了外面世界变化,又深入深刻洞悉中国社会本质的立志变革的革命者。所以他的小说文章的深度高度是当时文化界人士难以企及的。鲁迅的小说描与用的是白描的写法。这样的写法看似平淡。实际上没有锐敏的观察和文字功底是难以做到的。鲁迅的诗和文章是直抒胸臆的,是他直面人生敢怒敢言性格的写照。他的文章是个性化的,是他独有的,不是说学就能学到的。所以说鲁迅的在我国文化上的贡献是巨大的,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而他的文章更独具风采,更是我们文化史上最有意义和价值文化的!
鲁迅的文章劲头几乎席卷了中国某一个时段。单从文章本身来说,鲁迅的文章文字个性鲜明,文章锐气腾腾,是中国某一代人推崇备至的一面旗帜。这样说,鲁迅的文章是好的。而且还是很好的。我就是在鲁迅文章的激励下爱上文字写作的。鲁迅的文章也将是我未来的阅读生涯依然占据重要位置的选择。然而,由一个相对单纯的环境变换到比较宽松的地步,与鲁迅文学造诣相当或完全不同于鲁迅的文章风格读得多了起来,便觉得文学天地真是百花争艳啦。鲁迅的文章固然可以称为大家阶层,但在文学殿堂里值得仰望与向往的绝不是鲁迅一位。除了自身天资外,时势造就人才也不能不在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时必须考量的环境因素。今天的后生,在文章的阅读中是幸运的,那是因为可以选择的口味更加多元了。这也给将来的文坛注入了焕发新力量创造了先抉的氛围。鲁迅是天才,鲁迅是导师,当然,鲁迅也已经成为了历史。
鲁迅时代,正是由“文言文”向“白话文”过度时期,鲁迅写作的语气也习惯用“……的了”的句式。有时读起来也觉得很新奇。 从1925年~1936年,鲁迅一直每月领取300个银元的教育部的薪水。鲁迅一生骂过许多人,甚至曾这样骂过:“远看是条狗,近看郭沫若”!但却从没骂过蒋介石,这也证明了鲁迅对刚正、是非、生活的准确把握。鲁迅的文章一般描写和讽刺的也都是最下层的老百姓,如:阿Q、孔乙己、华老栓、祥林嫂等等。但字里行间还是反映和批评东亚病夫的劣根性和奴性。 总之,鲁迅文章的文笔不是最好的,但作用确实巨大的。因此,辩证的看待鲁迅的文章才是较好的。
曾经,有多少的文人志士,在那个军阀混战,社会动荡,朝堂昏暗,百姓困苦的黑暗年代,用自己的一生,来描绘那个时代的真实模样。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文人,在清末民初的年代,百姓尽管遭受了战乱之苦,但是普通民众的精神,却极度愚昧,思想麻木,而且,最主要的,他们还深受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与迫害。所以,先生所创作的大部分文学作品,都是希望借着书中人物的悲惨遭遇,来唤醒那个麻木不仁的时代。所以,当我们了解了,那个时代的背景,才能看得到,阿Q的儿子打老子,祥林嫂的絮絮叨叨,孔乙己的多乎哉不多已,华老栓的人血馒头,单四嫂子的太空的屋子。这些笔墨的字里行间,都弥漫着压抑的雾气,却又隐约能看到,书本背后的光亮。
鲁迅先生的散文无论是记人还是抒情,都蕴含有着充沛的真挚情感,与他杂文的锋芒毕露舍我其谁的霸气不同,他的这类文章往往写的静水深流,含而不露的内敛情绪充盈其间,撇开外界强加的各类过度解读带来的困惑之外,仅从文本分析来看,自有一股大家风范。他的旧体诗也写了不少,既有幽默风趣的打油之作,也有规范严谨的格律佳作,与同时代的诗词大家相比也不落下风,比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等,无论从格律对仗还是用典方面来看都颇有可道之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