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用同音不同调的字来注音, 例如“刀”字,《康熙字典》注“到平声”, “刀”是平声字,“到”是去声字,单用“到”来对“刀”字注音是不准确的,因此必须法“到”字的声调改变了,才能得到“刀”字的读音.
古代人将汉字分成三十六母,二百零六个韵部,四声,即用三个坐标标注一个汉字,查找时按图索骥即可找到同音的字,然后按照同音字的读法取多就可以了.
我觉得古代人靠汉字认识汉字呀!以前都封建农业社会,不需要多少人读书识字,对于统治阶级来说知识越多越反动,为了维护统治,认识字的人越少越好.
我知道的是找一个同音字来给原字注音,写作“甲,音乙。”。如“蛊,音古”,我们就知道“蛊”和“古”是同音字,按照“古”字的读法读就可以了.
最早是口耳相传;其后用直音法,即一个同音字记音;汉末出现了反切法,反切即用两个字注一个字的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
古代没有注音之前有同音。没有同音还有反切注音。文字只要出现,就不用担心不认识它,人们总是能找到办法读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