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读书之初也不知道自己想读什么书,感觉什么书都想读,因为自己什么都不知道,需要恶补大量的知识。但这个时候一定不要盲目冲动的拿起任何书籍就读,如果是一本难度很高的大部头,三天没过就读不下去了,导致整个读书计划泡汤。所以,我先从最经典的文学书开始看,就把小学、中学那会老师经常提到的世界文学名著、中国文学名著、各种文学奖书籍都翻出来读一读,最经典的加起来也就100多本,多了可能有两三百本。这并不是要求我们全部都读完,而是让自己通过读这些书进入“预热”的状态,为后期的大量阅读热热身,道理和跑步前先拉伸、慢跑500米是一样的。
从单纯懵懂的学生逐渐过渡成一个标准的“社会人”,年轻的我们共同积累了很多知识,如果有一些大家都了解的、都读过的经典书籍而你却闻所未闻,肯定就会缺少一些共同沟通的话题。所以啊,年轻人!基座一定要扎实、稳固,基座的深度决定着各自对不同文化及事物的理解,深度不同自然在理解上会有偏差。必要的书籍储备请先从我们的母语书籍读起、从经典读起。
选择对自己专业有帮助的书籍。可以不是专业书,但如果和你专业相关,那就更好。比如我是文学专业的,就经常读一些纯文学书籍,如谷崎润一郎《细雪》,这些书并不会给你带来直接的改变,但能潜移默化增强你对专业的理解。比如金融专业,可以多看看《货币战争》、《国富论》这种书。比如法律、社会专业,都可以看《乡土中国》《江城》这种。
我认为一个人读书,必须要学会做的一件事情就是选书。你要能够具备这样的审美能力,知道自己会喜欢哪个类型的书,知道你缺少的知识体系的部分,并且试图去补充它。当然我们有可能选错书,读到毫无用处的东西,但是这是必经的过程。只有当你通过不断试错,不断选择,知道什么最适合你自己的时候,你才会真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
读书分为功利性阅读和非功利性阅读。功利性阅读也叫致用类阅读,这些书大部分是指一些商务经管类,比如《逆向管理》《财富自由之路》《完全写作指南》以及各行各业的工具书等,读这些书的目的一般是为了快速提升自己某方面的技能,比如说写作能力、沟通能力、演讲能力等等。
选择对工作有帮助的书。无论做什么工作,都需要不断学习,掌握新知识才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断进步。其实,还可以根据年龄段,订阅一些杂志,年轻人,就时尚类,科技类,财经类,多了解一些其他的知识总是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