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纸昂贵,一般习字时多用毛边纸。这种纸本来是用于印书的,但因为纸质好,有人买了书之后裁来练字,所以称为「毛边纸」。此纸所用原料,以竹为主,色呈牙黄,质地精良,和我们今天中小学生习字簿所用的机器制毛边纸有很大的差距。元书纸和毛边纸近似,但今已无闻。本省所制的棉纸也可以算是这一类,质地渐佳,颇具韧性,价格亦不甚贵,可以做为习字用。
从历史发展来看,这种现象实属正常,古代很多士子在前期努力的时候,大部分用的还是普通的纸,这跟纸的等级也有关系,另外本身好的宣纸制作工艺和材料等方面优于其他普通机制,成本高,还有纸本身价格和价值的高低代表了一种身份。这里其实还有一方面,作为练习和创作,使用纸还是有所差别的。
历史上的优秀作品,只有说艺术境界怎样,没见说纸的贵贱。现代人对工具材料讲究。略有小名动则谓我之笔几千,我之墨为古,我之纸几千一张,我之色又多少钱。好象只要材料费贵,作品一定好,卖钱也一样要贵。这种风气不知起自何时,但艺术首先是作者对于生活的认识,其次是修养的反映。
生宣的品类则有夹贡、玉版、净皮、单宣、棉连等。生宣是没有经过加工的,吸水性和沁水性都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以之行泼墨法、积墨法,能收水晕墨章、浑厚华滋的艺术效果。写意山水多用它。生宣作画虽多墨趣,但落笔即定,水墨渗沁迅速,不易掌握。
作为一种工具材料贵与便宜都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的是技术与艺术的修养。技术好,修养好,纸的贵贱又有何妨。当然好纸可能会出一定的效果,但技术不好,修养不到,这纸上的效果也仅是效果而已。不会对作品产生多大影响。
十年寒窗过程中人还在求温饱,功未成利未就,自然而然地希望揾食工具越便宜越好。待到金榜提名后,要用正宗宣纸不单止还要用上个人名字命名的私人定制宣纸。一千或一万一张都说很超值,是吧,这就是人的所谓面子工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