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儒家和法家对人性(也就是人心)有不同的说法。儒家说人之初性本善,法家却说人之初性本恶。在当代的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的时候,人们的心灵是那样的善良,那样的宽厚。所以我们中国有礼仪之邦的美名!但到了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有人的心灵是那么的现实,那样的狭隘,所以有着一切向钱看,自我为中心的现象。人心是随着人的文化,修养,地位,生活水平的高低,行为素质之差别的不同而不同。
在谈论人心时我们首先让自己的心平静,让自己浮躁的心归零,摆正自己的心态,以心换心,你有什么的心就能看到别人什么样的心。人若诚信,谁都会和你交心,人若失信,谁都会对你死心。佛说,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则天下无事。怀慈悲心,做慈悲事,则心中太平。每个人的心是最善巧的工匠,可以把自己雕刻成佛,也可以雕刻成魔。观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 ,静坐常思已过,闲谈莫论人非,做好自己,用自己的诚心换对方的真心。
人心从两方面看,一是人的生理健康,人心是主导生命的主位,一旦心脏不工作了就会使人危在旦夕。二就是看他的为人处世,是不是善良的心,试探人心从两个小方面,1.是看他对待自己的父母如何,2.就是对他她人是不是心地善良,对人和事能不能用心来处理,你对他她好她他一定对你好,如果你对他她好,他她不对你好,这样的人就没心。这就是人的一颗心。
要与人为善。每天一个善良的举动,都会感染周围的人。容人、知人、善待是人性的根本。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话说的不错。这种心态也反映了当今社会上人情冷漠的一种现象。你防我,我防你,人与人之间如隔一道墙,做人无点真恳念头,便成个花子,事事皆虚,岂不是很可怕?
做人要坦诚。唯有坦诚,才能换得人心。心胸坦诚、襟怀坦荡的人总能博得别人的好感与尊敬。坦诚之心诚可贵,如果人与人相互之间丧失了坦诚、缺失了互信,总是用怀疑的眼光去看人看事,那么就丧失了共同相处和合作的基础,久而久之还会产生摩擦和隔阂。
人心,是引领人获得生命高度提升的器官,也是导致人走向罪孽深渊的根源,人的心脏是伴随着生命开始和结束整个过程的唯一器官,控制着人的思维和言行,也影响着周围人的心情,面对人心,捉摸不透,故有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的感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