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对十五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简单的理解这个年龄段的过程。
最近一年读《易经》才对夫子这句话有些新的看法,可以看一下《易经》第十五卦为《谦卦》,人谦虚了才能学习;三十卦《离卦》《离卦》为付丽于人,付丽于人才能立足社会;四十为《解卦》,《解卦》就是解惑的意思;五十为《鼎卦》,鼎意为天命所归,此时才能知天命;六十为《节卦》任何话都能听进去了才能节制言语;七十就没有了,经过这么多的,也就从心所欲了。
从心所欲,这个“欲”是按大局出发的想法,也就是说不是自私的想法。不逾矩,是指想事做事的方案不违反世俗的政策法规、世俗风俗,到了70岁,做任何事情都想的很周到,所以成功率非常高。
简单的说,达到这一年纪的有智慧的老人做任何事情都能手到擒来。注意很多人活到70岁,还是懵懵懂懂,没有智慧。孔子是说到了70岁左右自然就能开悟的人。
我认为70,而从心所欲,不越距这句话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只要老了就要随心而欲,就是随着自己的心情去做一些自己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让自己的心情愉快,满足自己的人生要求,然后不愿具我觉得也挺好,因为要有虽然说我们要从心所欲,但是也要有一定的规矩,不能做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
关键在:不逾矩。矩,规矩准绳,从心所欲而能到位,那是个什么状态呢?——良知是不虑而知,心即理,眼睛一搭,就知道咋回事儿了。从心所欲不逾矩,是:眼睛一搭,就知道咋回事儿,心念一动,就有了最佳方案,想怎么解决,立马就是分解的可以付诸实施的具体行动细则。
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和《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点相似。孔子这个心应该指道心、中庸之道的“和”心。所欲,随顺平和之心,循道以德,应用施为,不住虚缘。不逾矩,可以理解为知止不惑,不放逸。矩,应该是道心,而不是指具体的条条框框。
是一种至高的思想境界,身所行,口所语,心所想,都不会逾越道的范畴,时时刻刻,处于中庸状态。不违背天理,不违背良心,得其环中以应无穷。是孔子一生中,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最终才达到的思想境界,确实是圣人,值得我们无比的崇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