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搞笑的就是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去推断出自己认为合理的逻辑,然后凭借这个自认为合理的逻辑造出一个自认为正确的结论,最后用这个自认为正确的结论去肆意的否定历史。我看了,再过几年,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也是压根就没有的,都是后人吹嘘出来的,王羲之有没有这个人都不一定呢,反正到现在没人见过真迹,也没人见过王羲之本人,谁知道《兰亭集序》到底是不是王羲之写的。专家们爱怎么说就怎么说吧,正反都是他们有理,现在不就很多人都质疑历史是被胜利者篡改的吗!自以为是的攻击历史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洗洗睡吧,时间不早了,祝大家晚安!
历史走入了当代考古时代,中国社科院的专家赵志君等人采用考古技术终于证明,火烧阿房宫的事情并未发生,并未发生的原因,是因为阿房宫并未建成。阿房宫殿规划设计十分庞大,所需材料也多而繁,秦始皇因为出巡突然去世,导致阿房宫建设停工,完成的只是阿房宫的外城和前殿地基,秦二世虽然继续建造阿房宫一段时间,但陈胜、吴广、项羽、刘邦等全国风起云涌的起义使秦朝很快灭亡了,不得不终止了阿房宫计划。阿房宫没有建成,当然就没有阿房宫存在了,自然更没有火烧阿房宫之说了。
唐朝杜牧的《阿房宫赋》,诗中写道:“六王毕, 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按杜牧的说法,阿房宫是有的,且规模十分宏伟。宏伟到什么样子呢?覆压着三百多里的地面,五步一座楼,十步一个阁,建筑群如密集的蜂房,里面充斥着被征服的六国的美女和金银珠宝,供秦始皇一人享用。后来项羽攻入咸阳,火烧阿房宫,使这千古一城灰飞烟灭。所以阿房宫在历史上是真是存在的,不然怎么会出现在杜牧的诗里呢。
《史记》记载阿房宫前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修阿房宫前殿,断断续续花了4年时间,最后成了一个烂尾楼。秦始皇三十五年始建阿房宫,三十七年死。秦二世把工匠调去修骊山陵墓。公元前 209年 4 月胡亥重修阿房宫,当年9 月陈胜吴广起义,没多久秦二世就死了,留下一个只打好地基的烂尾楼,阿房宫没有建起来也就是不存在的了。
当然是存在过的,不然历史上怎么会有记载呢,阿房宫的遗址就在今天的西安西郊的阿房村一代,始建于公园前212年,现在是国家重点保护单位。始皇帝统一六国,国立强盛,而作为首都咸阳人口,也是越来越多,很明显这个时候的咸阳,已经不能满足始皇帝的眼光,他需要更加庞大和恢宏的城市建筑,来彰显他的权威,阿房宫,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
我们以前的时候学过一首杜牧的诗《阿房宫赋》里面记录了关于阿房宫的事,令人向往,但是那是不真是存在的,是杜牧对于阿房宫的想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