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儒家避谈生死,一般是根据孔子对学生讲的:未知生,安知死?那是因为儒生们还不知生所要实践的大义,以及还不能将这种大义的具体道德要求布呼四体之前,妄谈生死是不严肃的。其实儒家根本不就不避谈生死,孔子有云:朝闻道,夕死可矣!简言之:儒家用一生的道德实践去接近道德实质——“道”,为求道而生,为实践道的大义而死!这就是儒家的生死观!
生死的真相和它的理论观点相悖 所以生死关头儒教教徒原形毕露所极力维持的形象被击的粉碎 还不如往常粗鄙的人在此刻的形象来的光辉 哪有什么道德重于一切重于生命 只不过在某个时刻做出的选择要残忍地放弃一切包括生命和爱 不为什么狗屁道德却被人因需要包装成道德
这么说不准确,应该说儒家是“重生”但不避讳死亡。横渠先生曰:“存,吾顺世,殁,吾宁矣。”儒家对于死亡事实上是现实的态度,主张尽人事而俟天命,所谓尽人事就是将先天本有的德性发挥出来,所谓俟天命,就是承认不可抗拒的客观必然性。
避而不谈是必然的选择。天下人皆会死,如果儒学创造一个虚构的等级制天国,会出现一国不容二君的情况,儒子们是要效力现世之君,还是天上之君,而上天之君的解释权,可是大忌。虚构一个无等级平等之天国,又与现世理论相悖。
因儒家之学主根是基于人或者准确说是活人的学问,所讲多是人之生时当如何为人处事。至于人之灭后,亦不过言之丧葬守孝之礼,其出发角度亦是生人视角。至于死者,儒家圣贤皆生时著书,所行皆是人间事,无有死后留书,自不言及死后云云。
因为君君,臣臣,父子,夫妻,是有秩序的,礼义廉耻的基础本质上是要证明等级制的合理性。所以很合统治阶级的喜好。死是平等的,不分等级,众生平等,王侯将相,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都得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