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灯。俗称耍龙灯、舞龙灯,流传于天水各地。龙灯由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构成,长数米至数十米不等。龙头至龙尾每隔2~3米置一灯(昔置蜡烛,今装电筒),并用木柄撑起,木柄为舞者手持。表演时,舞者穿黄色对襟上衣,着蓝色紧口大裆裤,头裹白毛巾,脚蹬青布鞋,腰缠白长带,和着鞭炮锣鼓声在引舞者引领下举长龙出场。元宵良夜,双龙对舞,数龙或群龙共舞时,在万盏花灯的映衬下舞龙气氛蔚为壮观。舞法有缠、放、钻、藏四种,基本队形有二龙戏珠、翻江倒海等数种,舞者均为男子。龙灯今已成为天水人民欢度节日、举行盛会大典时的主要节目。
最佩服表演天水夹板的演员了,天水夹板是我们天水流传的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民间男性对列舞蹈。每年农历正月初九,相传是玉皇大帝的诞辰,夹板舞队沿街表演直至玉泉观。夹板舞的主要动作是“行香步”。表演者一般身着黄衣黑云边服,头系蓝色布巾。每人手持一副长75厘米、宽8厘米的木制平板,表演时听到爆锣声响即举起夹板,迈跨右腿,同时双手持夹板向左旋转相击起声;再迈跨左腿,双手持夹板向右旋转相击起声;再迈跨右腿向左旋转相击起声后,左腿前迈,双腿并拔,同时双手持夹板居中。动作很危险,也很惊艳,他们都要苦练很久,受伤也很多。
从小见到最多的就是我们当地的 “天水秧歌”了,是每年春节期间,村村镇镇、城里城外,形成秧歌汇演的大阵势,热闹非凡。天水秧歌中以打击乐或民间小乐队伴奏,主要有耍龙灯、耍狮子、高台、腰鼓、跑驴、竹马灯、大脑壳等;边歌边舞的有旱船、夹板、高跷、马秧歌、高摇伞、蜡花舞、打虎、火龙等。天水秧歌题材广泛,包括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也有些取材于古代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传统戏剧故事。在市区流行的“夹板舞”、秦安的“蜡花舞”、“十里亭”以及武山的秧歌“四大景”、“四小景”,都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旱船。别称花船、赶旱船、跑旱船,流传于天水各地。旱船以竹木为骨架,由船身、船亭两部分构成。船身以彩布相围一周,船亭前开彩门,两侧及亭后有小窗,四角悬彩灯。表演时,一男子扮船姑(现在亦有妇女扮者),涂花脸,饰头花,着大襟花衣,蹬戏鞋立于亭内,双手提花船。一男子扮船公,戴草帽,穿对襟上衣,着大裆裤,裹白色绑腿,蹬青布鞋于船外挥船桨,引花船左转右转,或跑或停,悠悠晃晃,如舟行水上。旱船表演时配有轻快的船曲。流传的船曲有《正月里来是新春》、《采花十二月》等。
我们这边过年过节都会请来很多表演踩高跷的演员为我们表演,踩者穿戏装、画脸谱、持道具,扮戏剧人物,踩高约1~2米,上粗下细的一对木腿随锣鼓声走动。可成双成对走动,绕圈走动。亦可群舞,游街起舞,高跷演出人员不限且无固定步伐,情之所至足之蹈之。大人小孩都围着他们看,有的演员还会戴上戏剧人物的面具,走在人群中特别显眼,再加上他们憨态可掬的动作,把我们逗得笑声不断,特别欢乐,那个片段也是我最快乐的记忆了。
天水的马社火可以说是非常传神了好么。马社火这个杂技流传于天水农村。表演的人饰演戏剧中人物,画脸谱,着戏装,持刀、握矛、挽弓、携箭,骑自家马匹,伴锣鼓声款款而行,意在炫耀所养之马。马社火于白天演出,人数不限,可多可少。每次他们来表演的时候都是锣鼓喧天的,那个热闹场面堪比婚礼庆典了,从小我就羡慕那些能表演马社火的演员,特威武,特别厉害,自己也想着有一天能够骑上马背,感受一下那个风光。






